2、风险为本的内控评价是一种预防性的、灵活高效的监管内控模式,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程控.。其特点在于对银行的内控具有前瞻性,在问题刚出现苗头时即被识别并采取措施纠正,从而使银行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其核心内容及运作方式:(1)识别风险。通过以往现场及非现场检查所获取的资料、其他机构提供的资料以及分开资料,认真审查机构的营运及财务状况,经营策略、内部管理以及新业务开展情况等,判断该机构可能存在的风险。(2)评估风险。(a)每种业务潜在的风险及其风险水平;抵御业务风险管理系统是否健全、抵御风险的措施是否足够;对该机构潜在的各类风险水平、方向及措施是否充足做出评估。(b)评价该机构内部管理素质,包括内控制度、预警系统、内部稽核、制度遵守情况等。(c)就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各项业务的潜在风险、管理情况等写出风险评估报告。(3)防范控制风险。根据得出的结论针对存在的风险制订内控计划和程序。内控评价要实要细,决不能走过场。要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来衡量一个机构内部管理水平。内控中存在的问题要限期改正,并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五) 培育内控文化体系
银行的企业文化,就是银行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遵循,带有本企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展目标等因素的总和,其核心是呈现出来的以个体心理为基础的群体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群众的企业精神。其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金融企业各项金融活动的开展更为顺畅,管理活动更为科学合理,其各类风险得到更有效控制。实质上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一笔财富,有了好的金融企业文化就等于建立起了一道坚固的风险屏障。建设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是培育商业银行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性文化,与商业银行体制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有机体。内控文化同企业文化一样,属企业伦理道德范畴,是靠道德规范指导和约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企业文化,是协调和处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过程中各种关系和矛盾所遵循的价值理念和准则。内控文化是内部控制的内核,决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调,支配、并融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内控文化的确立是现代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应审管理层,尤其是核心层的一项职责,通过加快金融改革,建立机制,政策引导和加强监管,营造有利于商业银行内控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指出:浓厚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虽并不能确保银行实现其目标,但缺少这种文化氛围却会为违规产生创造条件。因此,应把内控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不断强化,树立“防范”胜于“纠正”、“制度”培育“文化”、“监督”寓于“服务”的管理理念。同时强化业务培训,员工须持岗位合格证上岗。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要注意业务经营+与内控的协调,避免奖励办法过分片面与业绩挂钩、违规处罚过轻等问题出现。
(六)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1、内控与发展的关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走的是片面扩大外延而忽视内涵的粗放式经营的道路。在资产规模扩大的同时,不良贷款比例也急剧增加,资产收益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目前资产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成为商业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一些银行为了防止和减少新的不良资产,在业务发展上过分的拘谨和保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业务的发展和创新。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有效的风险控制是银行经营和资产安全的根本保证,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基本内容。但是,风险的控制不应窒息业务创新和经营发展的活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推出,新技术的采用,贷款余额和客户群的扩大,固然会使风险增加,但主要是使银行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迅速增加。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提高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才能增强对各类风险的抵御能力,使银行在风险处理上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并有财力建立更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从而在根本上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2、内控与效率的关系。为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了分支机构的行为,适当集中了一些权利,实行了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建立了贷款、财务、审查等委员会,有效地防止了风险的发生,但是由于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也付出了一定的时间成本,影响了一定的效率。基层机构的信贷人员由于处在第一线,责任与权利发生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削弱了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使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七)遵循五项基本原则
完善内控机制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必须满足的第一要求。2、动态性原则。商业银行经营中只有不断研究银行的经营环境、客户及银行自身的新情况,针对风险因素的新变化采取新的对策,以不断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与时俱进,动态地控制风险,才能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3、独立性原则。内控的检查、评价部门必须独立于内控的建立和执行部门,直接的操作人员和直接的控制人员必须适当分开,并向不同的管理人员报告工作;在管理人员职责交叉的情况下,也要为负责控制的人员提供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4、重在防范的原则。风险防范是内控机制中最重要内容,防火胜于救火,风险控制要具有前瞻性,防范于未然。5、以人为本、全员有责的原则。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内控制度的完善不仅仅依靠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而是全行的大事。对于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因素和安全隐患,要经常提醒员工注意。坚持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和自律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努力杜绝员工的失职、渎职等内部因素造成的风险损失。
总之,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商业银行经营的不断变化,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突破传统内部控制观念和实务的束缚,拓展内部控制目标、对象、手段,全面、系统地再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增强其对银行经营效率和效果的贡献能力。
引文注释:
(注1)金彧昉等,《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注2)王光远等,《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注3)金彧昉等,《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金彧昉等,《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2、王光远等,《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3、中国工商银行稽核监督局编:《商业银行稽核与内部控制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4、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主办:《金融会计》2004年1至12期及2005年1至8期。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