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决定金融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在金融服务方面。金融CS战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已经实施多年,它们具有完全的客户中心观念和服务观念,即“如何使顾客满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行CS战略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我国许多银行在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时,通常的逻辑思维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而CS战略要求银行树立“一切从客户和市场的需要出发”,要求银行对业务的开发设计、业务组织结构设计、产品和服务设计,都要从客户和市场角度出发。
2、设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行机构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一般都设立有客户服务的专门部门——市场经理部门和客户经理部门。市场经理是负责设计产品和营销的专业人员,其职责是随时了解、分析、预测客户以及经济、金融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根据客户和市场的变化需求,设计和开发新的业务、服务,发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客户经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解答客户对银行提出的一些问题,及时了解客户现在及未来的各种金融需求,并负责根据各部门的分工将客户的需求及时交给专门的部门予以解决。在专门部门提出解决方案后,由客户经理为客户办理交易手续,并负责向客户宣传、推销本行的新产品。
3、产品和服务要体现以客户为中心
个性化服务和“一站式”服务是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发展趋势。所谓个性化服务是指银行产品专为某类客户群设计的满足其个别化需求的服务。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同质的、大众化的产品已经很难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了,这就需要银行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针对分类客户提供专门服务。“一站式”服务,也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
结 束 语
经济发展到今天,银行业间的竞争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网点的竞争,市场营销大战的序幕已经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拉开。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充分利用已有的银行营销手段发展业务的同时,还要结合本行特点,不断开发新的、更为符合本行实际情况的营销手段,最终达到促进本行发展的目的。
在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实战中,国内商业银行各自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施市场营销战略。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仍有不尽人意之处,这需要各家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改进,相信国内的商业银行会在摸索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市场营销策略时应注意营销策略组合的综合应用,不能期望单一实施某一方面的策略就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成效。事实上如果我国商业银行只实施单一的市场营销策略,忽略了其它策略,其结果很可能使收效甚微。上述的营销策略只是众多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一部分基本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应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危机性、转变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迫切性,积极借鉴国际上一流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经验的必要性。在谨慎的前提下,仔细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收集信息、集思广益、运用多种手段,制定市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彭雷清:《银行业市场营销》,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
2、孔永生:《银行产品特点与整合营销》,农村金融研究,2002年5月
3、刘宜红,高群:《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在银行宣传营销中的运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年2月
4、胡晓琼:《论商业银行的整体营销战略——理论与实证》,商业研究,2002年3月
5、张中科:《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市场定位策略》,武汉金融,2002年1月
6、刘晓红,汪海霞:《开放背景中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新疆农垦经济,2002年3月
7、钟司成:《论商业银行持续的市场定位管理》,开放导报,2002年9月
8、马淑华:《建立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探析》,黑龙江金融,2002年1月
9、牛淑珍,黄兴:《浅谈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年8月
10、赵晓青:《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一对一营销”策略及其应用》,金融论坛,2003年3月
11、赵辉,丁玉岚:《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转变趋势》,西南金融,2003年3月
12、别凌:《对国内商业银行开展营销宣传的几点看法》,西南金融,2003年3月
13、蔡芳,于芳芳:《对国内商业银行开展营销宣传的几点看法》,山东经济,2003年3月
14、杨国勇,葛培华:《商业银行营销趋势分析》,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3月
15、彭先展:《我国银行市场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4月
16、申尊焕:《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海金融,2000年5月
17、刘华,程海峰,李刚:《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武汉金融,2003年3月
18、张建成,汪啸林:《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金融与经济,2002年3月
19、王黎静:《中国的银行营销究竟缺失些什么》,现代商业银行,2002年12月
20、窦建中:《中国的银行营销病状有哪些》,现代商业银行管理,2002年12月
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初探(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