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以来,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逐渐形成并成功实践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实现了国民经济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要继续选择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其基本经验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并形成于1998年以后,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它自己独特的含义、提出背景,并且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就和成功的经验,尤其在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对于促进经济恢复,摆脱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通货紧缩的阴影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含义及提出背景
“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注2)
稳健货币政策的提出背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二)稳健货币政策实行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7%-8%左右,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总结起来,稳健货币政策实行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年至200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7%之间,货币信贷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了70%;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之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三)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
实践证明,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应了中国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基本经验如下:
1、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币值的内在要求。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2、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其目的是将配置金融资源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以便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来发展中国的金融和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础是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几年来我国整体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货币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利率市场化已取得成效,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特别注意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努力协调与配合财政政策在通过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努力。1998年下半年,国务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住宅建设收费,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为此,人民银行则通过增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1000亿元、下调出口信贷利率与扩大住房消费信贷予以积极配合。针对1999年财政21000亿元国债的安排,银行增加贷款4200亿元予以配套,支持国家重点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扩大投资需求。(注3)2000年后中央银行继续要求商业银行努力保证国债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到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政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的发展,淘汰生产工艺落后和严重污染企业实现的。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在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村扶贫以及发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等。
4、适应经济开放的需要,搞好内部与外部的平衡。近几年,我们有效地控制住了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由此取得了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的主动权。由于把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挡在了国门之外,使我们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场劫难。我们一直坚持对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行国家控制,使我国在近几年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成功保持了中国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独立性。当美国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六次加息时,我们始终保持减息政策不动摇,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我国货币政策产生的积极影响
1997年7月,以泰国为始点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国经济,尤其是以产品出口拉动型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在1997年的后半年很快就感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随后波及全国,出口形势逐步恶化,出口增幅下降,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逐步显现,诱发了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给过剩现象。到1998年7月,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出现了通货紧缩局面。党中央、国务院立即提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增长的对策。中央银行改变对世界经济走势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判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和努力投放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促进市场价格回升,并以此作为1999年和2000年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与此同时,实行国际收支在资本项目下实施管制政策而逃脱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国内金融业稳定性的影响。经过2年多的努力,中国经济逐步获得了恢复性增长,继而出现了良好经济发展局面。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策目标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会进一步发生变化,明确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寻求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至关重要,它是决定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是否有效的关键。
(一)选择“以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对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要求,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是人民银行的法定职责。”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锁定在稳定币值上。稳定币值,对内指的是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把价格水平控制在一个可以为公众所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对外则指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稳定不是固定,汇率必须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由波动,波动的区间可以稍大一点)。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虽然也要考虑经济增长、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但过去的经验表明,实现其他任何目标都不应该以牺牲币值稳定为代价。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有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当时因过于注意经济增长而导致货币信贷政策放松引起经济大起、价格飞涨、通胀严重,继而的通货紧缩又使经济运行走向低迷,形成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影响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稳定币值,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金融环境。 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论稳健的货币政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