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世以来,中国金融市场自由化已稳步开放了多年,但银行存贷款的上下限仍受到限制。在市场指导性不明显、债券市场发行长期被抑制的背景下,社会融资明显向间接融资方式倾斜,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银行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而疏远中小型企业。实际上,在直接融资方式下,资金盈余方可以直接与资金需求方协议,或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需求方所发行的有价证券,于是,双方有了较大的选择自由。直接融资最大的特点,是对投资者来说收益较高,对筹资者来说成本反而较低。所以,在发达国家的社会融资规模中,间接融资比例低于直接融资,而且债券因其稳定性和债权债务关系上体现的优先性,也是一项比股票更受青睐的投资产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整个金融市场将以更为客观和科学的方式为资金需求方所需的资金定价,那么,大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资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此举可以绕开繁琐且受政策控制的大型银行的放贷审查手续、避免采取借贷成本极高且行业不规范的民间借贷,转而投向债券市场,发行公司债来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各银行为了应对竞争环境,必须纷纷出台相应贷款审查政策、并开始倾向于吸引中小企业类资质欠佳的客户,否则,整个间接融资环境必然由于市场化的竞争而陷于疲软状态。良性竞争的结果是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均衡发展,一旦这种均衡的态势出现,市场就能最大程度地缓解存贷款基准利率上下限完全放开后国际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并应对银行“脱媒现象”的加剧,从而形成一个有良好风险控制力和高效率的货币融资市场。[2]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势必会打破金融体系的管制与垄断,促使商业银行改变传统业务模式,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推进商业化改革。在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下,随着贷款规模的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必然现象。利率市场化会催生多样化的市场化的金融产品,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转向更有定价能力的中小企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直接融资成本,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促使更多企业通过发债、登陆资本市场等方式获得发展资金。因此只有进行利率市场化,才能使市场行为和资产结构更加规范合理。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与世界经济接轨
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将拥有自主定价权,也面临了同行业的竞争和金融危机的冲击。长期的封闭金融体系使得老百姓没有感觉银行会出现倒闭的问题,然而,随着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多家金融巨擘的破产,使得市场化后的中国金融市场不能独善其身。因此,必须要建立应对未来发生挤兑和倒闭风险的保障体系———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参加存款保险缴纳保费,国家组建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投保银行缴纳的保险费和其他渠道筹资,建立起存款保险基金,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整体信用的制度。1933 年美国首先推出该制度,中国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少数几个没有建立该制度的国家。逐步开放的金融市场使得中国已经具备相应的条件,预计在未来几年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该制度的出台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把“双刃剑”,在利率市场化下,存款保险制度设置越合理、预存的保险基金越多的商业银行将更受客户青睐;然而,如果保险基金提取比例过高,加上央行早已下达的对每家银行储备金比例的硬性规定,将不利于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其经营效益和利润额。因此,这个平衡点是未来各商业银行在竞争环境中需要去好好把握的。纵观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要进一步融入国际大市场,放开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行政管制,与国际经济接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不断深化,大量的外资银行大举进入国内,这必然会给我国的银行业和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转轨,改变其粗放型的经营发展模式,更应该实施利率市场化,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迎接国外跨国银行先进的现代管理水平和雄厚资金技术的挑战,以迎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因此只有进行利率市场化,才能实现与世界经济接轨。
三、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是否具备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稳定推进的方式,目前仅剩存款利率上限最后一道关口。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可能会导致银行恶性竞争,并且存款在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利率的完全放开,对银行的资金成本以及相关经营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一些中小银行甚至可能面临破产风险,加之银行存款替代品市场的发展较为滞后,银行存款缺乏市场化的定价基础,因此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因此需要渐进的推进,要一步步引导银行建立起应对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机制。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地推进,不只是要有序地推进,而且要选择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稳定的金融环境有助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施。
(二)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是否具备
利率市场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条件的过程。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利率市场化二个重要的基本条件。
1.是否具备不断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利率自由化的实践,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重塑金融监管在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经验时,学者们普遍都谈到了建立有效监管机制是自由化成功实现的前提。金融监管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喜忧参半:
一方面,金融监管出现了喜人的变化。在今年 7 月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 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这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及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使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有所提高。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又一新进程。[3]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