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洲货币合作的障碍
毫无疑问,亚洲国家已经十分清楚参与货币一体化将带来的收益,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也使亚洲各国加快了推行货币合作的步伐。然而,与欧盟推行欧元的进程相比较,由于亚洲各国经济分布的离散性、不均衡性,在现实中实行统一货币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困难。亚洲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完全成熟,另外亚洲本身有许多特有的障碍,都对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构成影响,更需要亚洲各国加强合作,推动共同货币的诞生。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亚洲是目前全球经济多样性最明显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层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即使东盟10国内部,其差异也十分明显。从经济角度来看,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亚洲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与欧盟各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日本居首,“四小龙 ”次之,东盟国家最弱,总量相差极为悬殊;从经济体制上讲,既有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又有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如中国、越南、缅甸等,还有新兴市场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各国经济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多元化经济并存,中国和日本有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而有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则不健全、不完善、相对单一。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员国都是排在全球位于前列的发达的工业国,而在亚洲,除了日本以外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内部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层次。日本的CDP是马尔代夫的7000余倍,是东盟15国GDP总和的5倍多。因为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梯队市场开放的承受力不同,在关税和产业保护方面的政策趋向不同,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对亚洲经济的迸一步合作而言是一种最大的现实障碍。此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飞速,而有的国家则发展缓慢或停步不前,甚至还出现了阶段性的倒退。再次,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亚洲地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除了香港比较高以外,其余的一般仅限于本国范围内,亚洲的美元市场也不发达,债券市场在金融危机过后也一直一蹶不振,而长期债券市场的发展更是一直滞后于欧美。同时,包括日韩和东南亚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也一直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由于各国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使各国的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对外界冲击的反应能力、政策目标等均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和多样性。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差异大、经济一体化程度低的国家间货币合作相对难度大。亚洲建立货币联盟的过程应该包括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涉及到汇率安排的过渡形式、财政纪律、区内资本流动性、地区竞争政策及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等问题。这也是亚洲货币合作目前只停留在组建“亚洲货币基金”阶段的重要原因。因此,亚洲货币合作必须结合亚洲经济的多样性,分阶段实施。首先在发展阶段比较接近的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间形成最适度货币区;其次,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的马来西亚和泰国可以作为统一货币区的候补成员,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则距离统一货币的道路还相对比较遥远。
(二)货币合作的政治基础比较薄弱
任何形式的货币合作,首先都是一定程度的政治联盟。例如,欧元成功启动的一种重要原因就是德法摒弃前嫌,削弱民族主义,与其他国家一道组成了政治联盟,携手共建欧洲。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货币联盟要有一个政治联盟为后盾。政治体制以及社会制度的趋同或接近,是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先决条件。但从政治角度来说,亚洲货币区建立的条件尚不具备。亚洲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又有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政治体制国家。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大多数国家和日本达成政治上相互信任是非常罕见的。在中东和西亚,民族冲突仍在继续。
(三)军事上存在猜忌对垒以及领土争端的问题
二战时亚洲是一个大战场,冷战时期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90年代的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也都发生在亚洲。尽管现今亚洲地区并未再有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亚洲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南亚印巴冲突时有爆发,朝鲜核危机形势严峻,加之二战中日本的侵略、朝鲜半岛问题、日韩的竹岛之争、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等领土争端、中国的“两岸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使得这一地区在军事上互不信赖,甚至时有摩擦。发展经济关系,建立货币合作离不开彼此信赖的关系,难以想象,在一个军事上互相对峙的地区,经济合作如何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推动,没有经济合作自然更难有货币合作。
(四)多元化的宗教与文化带来的阻碍
区域金融货币组建合作中,人文因素也不能够忽略。众所周知,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是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国家,同时又是公民意志影响很大的地区,虽然德、法、英三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长期战争,但后来能够摈弃前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与货币合作。亚洲国家相对欧洲大陆国家而言,具有更古老、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民俗。历史与文化的悠久,虽然是一个民族的光荣与自豪,但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发展。与欧洲国家相比,亚洲国家的民主则更具多样性,既有西方式的民主,也有东方式的民主;宗教与民俗的多样性比较明显,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也颇多。亚洲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同时又是世界上民族状况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各民族长期以来,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具有巨大差异的文化心理素质。民族文化心理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导致了相互关系的排斥性和松散性,例如日本由于受到岛国意识的影响,不愿与亚洲的穷国进行经济合作,而把合作的重点放在富强的美国和欧洲。无论是论坛还是经济体,各国都想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并不愿意把力量投入到地区合作的具体内容上,从而形成了亚洲各国普遍性的对亚洲货币合作的冷漠态度。
综上所述,区域间货币合作组织的建立仅有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相同基础并不够,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甚至是战争的因素往往都会影响区域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四、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
展望亚洲货币合作的未来前景,虽然目前实现亚洲货币统一还存在重重障碍和困难,但从诸多因素看,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是充满希望的。
首先,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健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各国的积极推动下,东盟财长机制、亚欧会议财长机制、“10+3”财长机制以及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等区域合作机制相继成立。这些机制主要围绕着亚洲金融市场发展、经济形势评估、反洗钱合作、清算体系建设及宏观政策协调等方面,使得区域合作机制的功能不断增强,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内的金融合作。
其次,地区监督机制框架基本搭建。1997年11月,在马尼拉召开的亚太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亚太地区14个国家的与会成员通过了《提高亚洲地区合作促进金融稳定新框架》(即马尼拉框架)。马尼拉框架作为一个区域监督机制,旨在提供一定程度的地区监控。1998年10月,东盟各国签署《理解条约》,确立了东盟监督进程,旨在加强各国间的信息交换和政策协调。 “10+3”监督进程实际上是将东盟监督进程下的监测活动扩大至中、日、韩三国,“10+3”每年举行两次财长会议,就所监控问题进行评估与政策对话。
再次,区域性危机救助机制正式建立。从2004年到2005年,“10+3”成员国对《清迈倡议》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其中包括危机救援的形式、资金数额以及与IMF贷款条件的关联问题。在此基础上,2005年5月第八届“10+3”财长会议就改善清迈倡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机制达成了具体可操作性的共识。2007年5月第十届“10+3”财长会议同意建立外汇储备库以帮助危机国家应对短期流动资金困难。2008年5月“10+3”财长会议审议了《清迈倡议》多边化,同意区域储备基金总规模至少是800亿美元,东盟和中日韩出资比例为20:80。2009年2月的“10+3”特别财长会议审议并发布了《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计划》,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规模由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并提议建立独立区域经济监测机构。随后2009年5月的第十二届“10+3”财长会议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2009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作。2010年3月24日,“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共同宣布,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亚洲首个区域外汇储备库正式成立。清迈倡议多边化将通过货币互换交易向面临国际收支和短期流动性困难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参与方提供资金支持。
最后,区域债券市场合作初具成效。区域债券市场合作主要体现在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BMI)和亚洲债券基金(ABF)两个方面。2003年第六届“10+3”财长会议正式提出了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倡议,并成立了多个工作组,从债务工具创新、地区投资担保机制、跨境债券交易和清算机制、地区信用评级机构与评级体系、亚洲债券标准以及债券市场发展技术援助等领域推动东亚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同年6月,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央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推出第一期亚洲债券基金 (ABF1),初始规模为10亿美元,投资于EMEAP中包括中国和东盟五国在内的8个成员的主权和准主权美元债券。第二期亚洲债券基金(ABF2)于2005年3月正式推出,规模提高到20亿美元,除了投资于 EMEAP上述8个成员的主权和准主权美元债券,并下设一只泛亚指数基金和8只成员基金。
五、我国在亚洲货币合作进程中的对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发展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目前是朝着经济区域化方向发展,由此也必然会带来金融的区域一体化。中国不可能置身于这股潮流之外,相反应该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其中,在未来的国际货币格局中占据最有利的地位,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保持亚洲的领先地位,外部收支状况稳定,人民币币值稳定。一国货币的影响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国经济的影响。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经济的强大是最根本的保证。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威望还需要尽量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顶住货币升值或贬值压力以维持其稳定虽然需要花费成本,但蒙代尔曾断言,货币稳定的长期收益要大于成本。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花费了巨大成本树立起来的信誉是值得珍惜的,不能轻易被削弱。
(二)扩大出口和投资,扩充国内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在世界贸易与投资中所占的份额有直接关系。强有力的出口和国际投资地位可以直接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广泛使用。同时,在亚洲地区多开设我国银行的分支机构,接受人民币业务,也能够推动我国海外投资和贸易的发展以及扩大人民币在当地的影响。
(三)加速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尤其要建立起国际化的并具有相当深度的中国国债市场。它可以为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的输出提供一个重要的渠道。我们在这一点上应吸取日本的教训。日本国债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它的流动性偏低,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10年期国债以外的债券商品的招投标差价幅度大、非居民持有率低,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日元取得国际强势货币的地位。
(四)建立我国的中长期货币战略,积极主动地推进亚洲货币合作。要重视与日本的货币政策协调,加强两国的沟通。同时,努力推动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性的经贸与货币合作,尤其要尽快协凋经济指标相接近且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大中华地区形成大中华贸易自由区和大中华货币圈,籍此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在未来的亚洲货币政策协调中占据更多的主动。
就中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会逐步上升。因此,积极地参与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是不断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使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和国际货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晓,丁一兵.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其对区域货币合作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3):8 -15.
[2]王址道,高小兰.世界主要货币波动现状给我们的启示[J].企业经济,2010,(5):159-161.
[3]李若谷.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冯郁川. 人民币渐进国际化的路径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5]李军睿.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6]张蕾. 基于经济冲击对称性分析的中国 东盟货币合作新思考[J].上海金融,2010,(3).
[7]陈震波. 建立东亚金融危机救助合作机制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J].福建金融,2009,(2).
[8]李静萍.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模式比较与近期选择管理现代化[J].2010,(2)
[9]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6)
[10]刘英.欧债危机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3,(19).
[11]张季风.钓鱼岛争端冲击下的中日经济关系[J].亚非纵横,2013,(3).
[12]徐长文.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促进亚洲一体化进程[J]. 国际贸易,2013(4)
论亚洲货币合作的主要障碍和前景2014(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