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的魅力所在。在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中,应该遵循地域文化的内在规律,融旧合新, 以人为本,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特色之间的关系,确保城市规划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和统一。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历史文化 以人为本
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就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手段。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时期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当时文化的指导,而各时期城市的文化又可以透过当时城市规划的结果。
近几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城市建设的短期行为,造成大量的人为浪费。一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对城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设计, 规划设计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造成城市建设频繁地拆了建,建了拆, ,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成为城市建设的人为障碍。不少地区的城市规划中无视城市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他人文因素、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距,致使城市景观上千篇一律,毫无城市特色风格可言。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的影响问题尤为突出。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是能把此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能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城市规划的风格是人们文化底蕴最集中的折射,是一种浓缩了的文化。城市规划过程中重视地域文化内容的表现,并力求体现出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增强规划的生命力,将是任何时期的城市规划都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城市规划中遵循地域文化的内在规律,秉承其优秀的传统风格,同时将地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新城市形象的塑造中,这在任何时期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做规划时,既要借鉴学习西方,又要坚持自己传统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可一味机械模仿。例如一些所谓的西式广场、建筑,因其与周围其它建筑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不但没有带来美感,反而给人一种不中不洋的感觉。首都北京的市中心可以有西方建筑,但应是辅助的而不应是喧宾夺主,抢占了北京古城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对城市的风格和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处理城市的历史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历史传统继承、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要考虑整体保护,而不仅仅是几个文物古迹点的保护,要力求保持原有的特点和风貌。城市风貌、城市历史的文脉只能继承和延续,而不能创造。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对于文物古迹的复建、创新应慎重考虑,不合理的规划将可能给历史名城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城市建筑高度的普遍增高对保护城市历史文物景观极为不利,我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构架、单层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建筑轮廓平缓舒展。为了保证历史文物建筑在城市轮廓线中的地位,必须严格控制历史文物建筑周边环境和更新建筑物的高度,确保历史文物建筑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城市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地方的规划方案体现了地方领导的意愿,一味追求新、潮、大,而置地方实际条件,以及自身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特色于不顾。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规划是为人服务的,城市规划应力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体现大
浅谈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继承和发扬城市的文化特色(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