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目前老龄化情况简述3
二、针对老龄化情况,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关注点3
(一)传统养老模式受冲击3
(二)不同境况下老年人的养老现状5
三、建立健全全新的养老保障制度6
(一)城市老人的养老保险制度6
(二)农村老人养老保险制度7
内 容 摘 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目前老龄化情况进行简要阐述,然后针对老龄化情况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关注点,分别从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和现阶段不同境况下老人的养老现状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探索养老保险制度的的完善,分别从城市老人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村老人养老保险制度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障
论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的的完善
当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达到7%,即为老年型国家。中国从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还面对严峻的独生子女家庭问题,而我国现有的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保障系统还无法处理这个现实问题。
一、我国目前老龄化情况简述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我国独生子女达9000万人,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立在多子女基础上的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已被抽掉。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或以“退休工资+子女资助”、“自己创收+子女资助”养老为主,随着今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严峻的挑战是,仅靠“孝顺”和“道德伦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的。因此我们从事人口计生事业的干部乃至全社会除了加强对青年人尊老、爱老、养老的教育外,还必须加强对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和宣传,转变其养老观念,使其及早把握自己的养老动机和社会化养老保障措施。
另据统计,我国大中城市已出现约60万“丁克家庭”,其应对养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更为迫切,因此,面对人口老龄化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是迫切眉睫的大问题。
二、针对老龄化情况,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关注点
(一)传统养老模式受冲击
中国老年人大都出生于三、四十年代。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在旧式的大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他们孝敬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后代,即使离开故土、远渡重洋,也从未割断对家乡、对父母的眷恋与亲情,并义不容辞地承担着赡养家中父母的责任。他们经历过数不清的饥荒、战争、社会大变革,以及日新月异的观念更替。当他们恭恭敬敬地送走了离世的父母,尽心尽责地拉扯大儿女并帮助他们成家立业以后,晚年来临时,他们这才发现,一切都跟以前不同了。
中国的老人对子女的依赖性,应该说是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在一次14个省市区(包括农村)的社会调查中发现,在“如何养老”这一问题栏里,75.4%的人仍愿意“靠子女养老”,12.8%的人选择“享受退休金”,只有5%的人希望“享受社会保险”,而同意进养老院的仅4.3%。
如今,我国尊重老人、关心、爱护老人已蔚然成风,受到世人的称羡。然而,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随着日益演化的社会变革而逐步解体,“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正面临着多种社会因素和价值取向的冲击。
首先是“住”。在农村,那些青堂瓦舍的幢幢新房,都是子女们自立门户的标志。那么,老人们住到哪儿去呢?有的住老房,大都是几十年前所盖,年久失修,但这还算是比较好的情况。跟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往往腾出北房正屋给儿子娶媳妇用,自己住在冬寒夏热的小偏房里,同牛棚、鸡窝为邻。这些老人由于年老体衰,遭子女冷眼,“家庭战争”此起彼伏,因而自建“小屋”作避难所。
其次是“吃”。“啃老刮老”之风使许多本想安度晚年的老人苦不堪言。2000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我国目前有65%以上有老人的家庭出现“啃老”现象,在农村高达85%以上。一是“啃”钱:只要父母有点积蓄,做子女的不但不按月按季赡养老人,还要往回“啃”,理由是老人有钱不花留着无用。二是“啃”物:虽然已和老人分开另过,但老人那里只要有儿女看上的财物,就非据为己有不可,直到把老人屋子里值钱和有用的东西“啃”净方才罢手。三是“啃”劳力,这种现象在农村和城市都很普遍。本来,做父母的进入老年后,只要身体条件许可,帮助儿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未尝不可。但多数儿女都错误地认为,父母在家闲着没事,帮他们带孩子、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更有品德恶劣的子女任意虐待和打骂老人,老人变成“老奴”。有了这“三啃”,使一些本来生活水准就低的老人们晚景更是没了依靠。
三是“精神慰藉”。中国老人多以有后代照顾为晚年幸福的标志,希望子女能做到“养老送终”。但能够实现这一心愿的老人恐怕愈来愈少。子女脱离父母、营造自己小家庭的意愿势不可挡,城乡“新居制家庭”即无老人的一对夫妻家庭,已由80年代初的31.3%上升到目前的59.8%。“新居制家庭”形式淡化了同父母的关系,孤身的老年人更是凄凉,有人说,老年人的再婚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阻力主要来自三方面——子女的阻挠,社会的偏见,个人的缺乏勇气和信心,我们很难想象,这些没有希望、无人爱怜的老人们将生活在一个怎样空虚而孤寂的精神世界里!
(二)不同境况下老年人的养老现状
据资料和推算表明,中国现在达60岁以上的老人已有1.5亿,其中8500多万生活在农村,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新居制家庭”的增多及血缘关系的淡化,使得城市与乡村原有的养老保障形式难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首先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部队的离退人员情况,按照中国老人消费的平均值来看,这一类老人中的绝大部分,物质生活水平处在金字塔的顶部,尽管有对物价上涨、医疗制度改革等不稳定因素的担忧,但总的说来,他们对目前的居住、医疗、吃穿用等方面的状况基本满意。这类老人自感不足的地方主要在精神方面,如子女的疏远和隔阂,离职以后的心理失衡,“年岁不饶人”的无奈,老伴的冷淡等等。因此,怎样调整离职心态,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培养多方面的人生乐趣,力所能及地做些社会工作,是解决这些老人问题的几个主要因素。这类老人所占比例比较小。
第二类是集体所有制单位、大中型企业、民办小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这类老年人的生活权益得不到第一类老人那样的保障,波动较大,尤其是那些长年亏损的企业,在岗职工的工资都难以正常发出,离退职工的生活费更是难以维持。而现在推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步子迈的还不够快。
第三类则是散布在广大乡村的8500万农村老人。在农村,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退休养老制度。在人们的观念中,以儿女是否都成家立业作为进入老年的标志,而80%的60岁以上农村老人中,至少有一半人还在为最小子女的嫁娶辛劳操持着。即使子女都已自立门户,也少有坐享清福的老人。他们仍要下地干活,自种自收。
近日,笔者在豫西贫困山区卢氏县调查而知,城市老人主要靠“退休工资+投保+儿女资助”方式去养老,而农村老人依靠的是“自己创收+儿女资助”养老或者是“社会保障+爱心援助”来养老,这样对于农村年妨60岁左右老年人来说,大多形成“小病不治,大病轻治,赖病等死”的惯例。所以说,按照老人境况来及早安排养老保障计划,才是当今社会养老的“应急预案”。
三、建立健全全新的养老保障制度
(一)城市老人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提倡靠自己养自己做法。据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对入住本院的50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老人主要是靠自己退休金住到福利院,自己养活自己。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77.58岁,70至90岁年龄段的老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占有较大的比重。从婚姻状况看,被调查老人有偶率占10%,孤身老人占90%。其中有44%的老人自愿找清闲,18%的老人因有住房紧张及拆迁而住福利院,6%的老人是“因病”。二是提倡靠“工资积蓄+多种保险”的制度来养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划生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一孩之家俱增与“丁克家庭”的出现,进入45至50岁年龄段的中年人,应当说已解脱了家庭之困,及早存点积蓄,加入各种投保行列是养老的出发点。目前,国家已开发了中国人寿险、太平洋人寿疾病险、新华保险的“福家伴侣”险,还有中国人保健康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长护险”等等,40岁以上的年龄的人,就应该瞄准“后事”涌跃投保。以“福家伴侣”险来说,它是一种保额分红不扣税、保22种常见重大疾病、保意外风险、保养老的好险种。为此,在大力宣传、提倡自己投保的同时,国家也可制定相应政策,明确对农村老人给予养老保障。三是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方式。随着都市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小型化,今后的家庭可为老人提供照料的资源将越来越少。在迈向知识经济的明天,面对一个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我们应从多层次、多方位、多选择的角度来满足不同阶层的养老要求。由于我国的老年人富有者不多,加之社会各阶层不同职业背景的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又相当大。因此,建立社区养老体系,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致宜,试点式的建立多种多样的养老方式后,再进行推广。从目前和长远看,靠政府包揽是不可能,靠单位包办也办不到,靠子女赡养实际问题很多,而住老年公寓的费用又相当可观。故在社会建立广泛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各地应大力开创社区服务养老方式,为一般经济条件的老年人,做安度晚年的准备。现有些发达国家及国内一些先进城市街区,创办“时间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应成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开辟老年热线,形成网络化服务,还应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物业管理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五老”组成的计生协文化娱乐服务队伍,自发组建一些“文体”、“晨练”、“书法”、“诗会”团体组织和党、团员干部包片联户制度等,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社区可集中建立老人疗养所,请保姆或钟点工上门服务。豫西卢氏县以退休干部王春潮为代表,自发组建的“莘原诗友联谊会”就很受欢迎,吸引了当地及周边三省五市10多个县的老人爱好者的参与。他们以献诗填词为主,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新意,每月相聚一次开展大比武活动,并编书免费发放给读者,同时,他们对加入联谊会的成员都安排了登门“献诗祝寿”活动。这样既挖掘了中华文化,宣扬了节俭祝寿之新风,又丰富了老有所好的娱乐活动。
(二)农村老人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加强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监控力度。在大力弘扬“儿女必尽孝,双亲有依靠”的优良传统,对家有儿女不尽孝,同虚设败风俗的“孽子”真正给点“颜色”。据悉,目前世界上包括中国有140多个国家的法律中涉及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条款,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有专门的老人法。而新加坡1994年8月通过的《赡养父母法》当时引起世界性轰动。此法将赡养父母这一个人伦道义的责任上升为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凡拒绝赡养老人或资助其年迈双亲和处于贫困状态的双亲者,罚款1万新元或一年徒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飞跃进展,近30年来,在人的寿命得到普遍增长的同时,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后果严重,因此要在加强法律的监控力度或进一步探索新的解决办法上做文章。
二是加强以敬老院为主体,以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辅助的方式来解决养老问题。在国家实行费改税和加强“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实施后,对于农村没有支柱企业做支撑的县乡两级政府来说,淡化了对“贴满灰土”的敬老院的投入,造成一些应该或因不正常因素的老人或残疾、弱智群体无“家”可归,有些地方敬老院干脆形同虚设。国家在豫西等推行的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是一项深入民心的政策,倘若在巩固、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一些标准的话,那就更能解决农村大批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另外还可对农村建设作过贡献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民师、老医生、老科研等以工作年限,或以获得证书和职称设立一些投保和奖励项目,就更顺应民意了。笔者在基层曾遇到过多种诉说,一种是从“土改”参加农村工作的老党员干部,另一种是从70年代参加农村计生小分队工作的老同志。他们说,那时我们带头执行政策,落实政策,为国家四化建设立了头功,如今年迈,积劳成疾,而一无所取,还不如一个农民自觉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呢?
三是开辟“串亲”和送“精神食品”的新路子去赡养老人。作为农村老年人,有的已经成为“尿尿滴湿鞋、咳嗽屁出来”病娘娘了,还得履行“80岁老人们前站,一日不死要吃饭”奴役职责。稍有越规,轻则给“脸色”,重则挨骂,甚至挨打。为解决这一相依为敌的“家庭风波”,可采取用“接出去,送进来”的办法到乡敬老院,文化娱乐场所,旅游观光等地方串串门,品尝一下党的关怀之亲情味。这样也给儿媳们消除点厌恶、憎恨之意,待他们眷恋时再送回来。同时以法律形式规范一下儿女们为父亲送“精神食品”的行为,经常电话沟通,与老人聊天,用“精神”去赡养老人,当然它是处于“常回家看看”或定期“拥抱老人”的下策。
四是大力推广投保养老工作。农村处于40岁年龄段的人,一定要学会“瞻前顾后”和“为孩子也为自己”的辩证法,一则为儿女的成长、婚姻、事业去奋斗,二则要挤出积蓄涌跃选择、参加前者已叙的各种险种投保。据报载,从1994年10月到2006年北京郊区有80万农民参加了保险,使参加投保者达到应参加人数的65%左右,这一消息令人鼓舞。三则要大胆“让贤”,及早着手退居“二线”,让孩子们当家立事,自己当好顾问,做点轻巧活,抽空儿组建或参加一些有利于老年健康的文体生活。报上说,豫西社旗县农村老人,对文化生活由欣赏到自发参与,办科技、普法宣传班、唱戏、斗鹌鹑、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使农村老人思想充实,精神饱满,延年益寿。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要想加快推进老年人保险制度改革,必须从法律上、政策上、宣传上、倡导上和领导重视上加以完善、解决,然后采取因地制宜,多项并举的保障措施,并纳入到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中去,来推动这一神圣使命。
参 考 文 献
[1]马明哲,《挑战竞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保险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3]马永伟,《各国保险法规制度对比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吴小平,《加入WTO对中国寿险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孙祁祥,《中国保险业:矛盾、挑战与对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6]马永伟,《保险知识读本》,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7]陆爱勤,《依托社区:未来我国保险营销的主要手段——兼议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展业营销模式》,《上海金融》,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