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全力抢抓机遇,用足用好中央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粮食主产区和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等政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1.1 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筑企业信息化、产业集群化、经营国际化的新型工业体系,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搞好重要行业、企业的重组改造,培育壮大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支柱产业,建成国家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石化工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发展壮大国防科技工业。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以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为支撑,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注重延伸龙头配套、精深加工、节约循环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大庆建设百年油田,充分发挥大庆在建设石化基地中的龙头作用。围绕一百二十万吨乙烯工程等新上项目,发展精细化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积极为引进俄罗斯原油管线建设创造条件。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筑以哈尔滨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要加快工业走廊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打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型化工产业的新平台,招商引资、承接国内外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新平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平台,探索集团化开发和区域协调管理的新机制,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努力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成新体制、高科技、生态化、外向型的经济区域,拉动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要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煤电化基地建设进程,推进煤炭转化增值。牡丹江、佳木斯、黑河要依托口岸和贸易优势,办好各类进出口加工园区,做强做大进出口加工产业,建设进出口加工产业带。绥化、农垦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大兴安岭、伊春、森工林区要以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要用好国家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遇,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建设一批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和重大改造项目,集中力量、集中资金上高水准、大规模、高附加值项目。支持一重、哈电站、哈飞等中直企业重大技术改造、新项目及配套项目建设。加强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电源建设,实现电网电源协调发展。加快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口岸、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及环保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项目建设责任制度,搞好协调服务,强化跟踪问效。
大力抓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完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规划、法规和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评价考核制度,强化节能环保执法监督。落实“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及重点企业、重点工程节能降耗,抓好重点污染源治理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牡丹江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界江界湖、中小河流特别是松花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务求取得明显效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重点推进西部旱田节水灌溉和东部除涝工程,建设西部高产稳产旱作农田和东部粳稻生产基地,巩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树立大食物、大资源、大农业的观念,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加快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在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实施粮牧“主辅换位”,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村劳务产业。推进农机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强教育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做强做大优势品牌。进一步加强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电网、通信、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农村住房砖瓦化进程,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全面落实发展县域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扩权强县改革。坚持走主导产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招商引资兴县、民营经济活县的发展路子。从各县(市、区)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富县富民项目,提高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县与垦区、林区、油田、矿区合作共建,拓宽共建领域,扩大共建规模,提高共建层次。
加快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垦区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加快垦区发展摆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建设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全面落实支持垦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垦区由初级现代农业向更高层次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经济为主导向工业经济为主导转变,使垦区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城镇化、科技推广和社会事业进步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
1.3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
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不断提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