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动力较弱,一些地方产业结构出现某种程度的被锁定的路径依赖的状况, 厂家主要工艺技术与关键设备都依赖国外。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整体水平不高。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总数指标来看,2000年浙江省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2.41件,列全国第8位,仅相当于北京市的5%,上海市的19%。而且,浙江省发明专利在三种专利中的比重偏低,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单个企业竞争实力不强,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浙江省企业机制活、掉头快的小而灵的先发优势正在部分丧失。遍布浙江省的众多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浙江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的劣势,但从长远发展看,中小企业集群毕竟无法代替大企业,大集团,因而增加浙江省大企业的数量势在必行。
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浙江先人一步的农村工业化以及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路径很难在未来16年时间里实现。其原因在于先发性的体制优势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所必需的技术优势;先人一步的农村工业化也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所依赖的高度城市化;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构架更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产业基础。因此,推进产业升级,必须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选择并构建新的路径。这一新的路径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四大战略:
近几年来, 浙江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大中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一批县域中心镇迅速崛起, 省内四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 通信普及率达较高水平, 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地带和浙中一些地区, 非农化程度已相当高。2003 年, 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3%。杭宁温等大城市强化了集聚和辐射功能, 制造业开始向周边及欠发达地区转移, 总部经济逐步兴起。大中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正在日益成为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领头羊、加速器和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平台。
国际化带动战略。面向2020年的结构调整,其中最为艰巨的任务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浙江的实践证明,在以传统产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的结构框架和发展格局中,以自然演进方式发展高技术产业是相当困难或相当缓慢的。反观广东、江苏等省份,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北京、上海。外商投资高技术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可能数倍于其投资本身:一是外商投资型高技术产业创造的高薪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外商投资型高技术产业在与本土经济融合过程中其配套效应、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力。三是外商投资型高技术产业其生产经营中的大量信息对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和实现国际化的推动力。通过国际带动以优化资源配置,弥补国内要素供给特别是技术供给不足对产业升级的制约以及国内市场需要层次较低对产业升级的制约。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带动战略。
创新带动战略。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从浙江的实际看,技术创新主要体现为成果获取和成果转化两个方面。
大企业带动战略。以中小企业为主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但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有许多不利因素。一是不利于集聚人才、增加投入。二是不利于实施对产业升级有重大推进作用的大项目。
参考文献
1. 吴中超.《浙江产业结构升级中金融的关键作用》.浙江.浙江金融,2006.11:54-55
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90.
刘亚玲.《浙江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浙江. 财经论从。2005,5(3):12-21
数据来源于《新浙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