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04年投资和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互关系(一)
投资率指标是资本形成总额与支出法GDP 总值的比,我国现行的投资率指标的计算是以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口径,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生产法GDP总值的比。该指标虽然是相对指标,但用于观察全社会一定时期投资状况时,比投资总额指标更优越,因为该指标最明显的优点是把投资与经济增长紧密联系起来。
(一)投资增长变化
我国自1998 年以来,投资率一直持续高位。1998-2004 年,我国平均投资率为39.2%,2004 年投资率高达51.5%。依据世界银行资料,我国投资率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分别高于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国家的平均水平。2002 年世界平均投资率为19.9%,其中低收入国家为19.7%,中等收入国家为22.9%,高收入国家为19%,我国同期水平为39.4%,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9.5 个百分点。
近年来,形成我国高投资率尽管有一些客观原因,例如,既有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方面的原因,也有短期经济波动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但过高投资率给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过高投资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甚至会导致过大的经济波动;促使能源、交通和主要原材料供应紧张,部分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引发通货膨胀;加剧了一些行业和领域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导致投资效率下降;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增大了金融风险等等。
(二)经济增长速度变化
伴随着政府财政投资的逐年增加,经济增长也显现出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1998年6.8%到2004年9.1%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积累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全过程的宏观调控经验。这里所说的全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1992-1997年积累了经济“软着陆”的经验。这期间经济增长率由14.2%缓慢地下降到8.8%,处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限以内。②1998-1999年又积累了制止经济增速过渡下滑的经验。这两年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下限以上。③2000-2002年积累了经济缓慢回升的经验。这三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7.3%和8.3%,均高于1999年。④2003年下半年—2004年,又 积累了治理局部过热,避免经济大起以及必然大落的经验。这两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和9.5%,处于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限线内。当然,上述经验还只是初步的,需要发展与完善。但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国际上也不多见。它是知识形态上的一笔巨额的、宝贵的资本,是我国今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财政收入、支出变化情况
1998-2004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陆续加大。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不仅是缓解财政困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规范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将财力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事业。对一般性支出坚决实施零增长政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改革开放效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并成为这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但这是否可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在释放生产能力方面已经走到尽头”的观点的论据呢?不能。这种说法既不符合国际经验,也不符合中国实际。就国际经验来说,如果以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英国算起,作为社会生产资源主要配置方式的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看不到这种市场经济制度在释放生产力方面已经走到来尽头。为什么中国市场取向改革才进行了20多年,就达到了这一步呢?就我国当前实际状况来看,更不能这样说。实际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在释放生产力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已有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二是改革发展很不平衡;三是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其难度更大,但作用也往往更大。四是伴随改革的进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条件更成熟,方法更完善。这就使得改革仍将在一个长期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中国有许多有利条件,实现经济的快速平稳持续发展。对此,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心。
三、IS-LM曲线模型分析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长不断减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却持续保持着骄人的增长率,其中,政府所运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主导政策工具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改革开放的前几年,一方面由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居民倾斜;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政策运行机制上存在着问题,使得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难以发挥作用。同时,中央银行制度的独立使得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形成了“独木撑天”的局面⋯ 。但是面对1998年以后我国经济的通货紧缩问题,货币政策却陷入了深深的困境,无法有效地启动经济 。为此,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启用财政政策来启动经济增长。根据总需求理论,增加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为对总需求的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
IS-LM曲线的相交点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投资、消费、储蓄、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利息率与国民收入能互相配合,减少调控中可能出现的矛盾,达到预期目标。
一国政府如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例如,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生产率,能够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提高,从而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弱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如果同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购进有价证券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就可以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消除或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大总需求,其结果是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有效地刺激经济发展,使国民收入增加。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同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把这两种扩张性政策搭配在一起,在短期内会增加社会需求,比单纯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有着更大、更迅速地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效果。
(一)我国IS—LM宏观经济模型
IS—LM模型所表示的经济关系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货币需求行为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中国的实际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可认识中国的消费、投资等行为。
(1)产品市场:IS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方程IS是总收入等于总支出,即Y=AD。而总支出AD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XM四部分构成。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消费函数由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两部分构成。投资是实际利率的函数,同时根据对中国的投资活动、资本形成和生产活动的分析可以发现,投资又取决于国民收人,即也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净出口为出口与进口之差,一般认为;出口由国外市场决定,国内市场对它的影响较小,故可以视为常数。而进口则取决于国民收入和汇率水平,考虑到汇率资料繁杂和模型规模的限制,在此仅仅把进口考虑为国民收入的函数。
(2)货币市场:LM模型。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是真实货币余额的供给等于其需求:M/P=L(Y,i)。
&
1998—2004年投资和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互关系(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