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复杂性对我国对外贸易有双重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迎接其在短时间内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同时以长远的眼光客观看待他,相应的采取恰当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六、 我国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中国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过程中,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着手,政府起主导作用,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发展“绿色产业”;企业应积极配合,同时基于自身贸易利益考虑,采取应对措施,生产“绿色产品”。
(一)政府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企业和全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引导各企业将环境保护作为其主要价值取向之一。积极的宣传活动有利于加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使其主动选择绿色产品,由此扩大绿色产品的内需,迫使企业转向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这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绿色产业体系的建立。
2.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
3. 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
环境标志被称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是标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标志。为了使环境标志的管理规范化,把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我国在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时,应尽快制订环境标志管理条例,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4.进行绿色认证
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国际环境检查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欧盟也启动了名为ISO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没有达标,就不予市场准入。由于该系列标准具有保护环境和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双重作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了使企业及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应通过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推广使用。应制订实施这种标准的管理法规,使工作规范化,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认证。
5.加强认证机构建设,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
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ISO14000认证机构建设,提高认证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认证主体的服务功能,扩大认证范围,提高认证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加强与更多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实现国际互认,为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6.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政府与企业应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国家应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产品给予扶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入国际竞争行列。
7.加强国际合作,抵制绿色保护主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强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相对力量和合力。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多边合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8.研究发达国家的贸易制度和运作方式,及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采取的战略措施
从他国的经验中找出我国可借鉴的内容,为确定我国的绿色贸易战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组织有关的政府部门和科研部门组成强有力的研究队伍,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系统研究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以及相应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为应对绿色壁垒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二)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搜集国际市场“绿色信息”
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国际绿色市场调查,搜集绿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相应的国际绿色市场。绿色信息包括:消费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科技信息、法规信息、组织信息等。
2.开发绿色产品
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正推动着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
据预测,绿色产品在未来的10年内将主导世界主要工业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1进行绿色设计。注重设计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