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6月到2006年8月共升值了3.9%,而出口额却增长了31.7%。为什么出口额并未随着人民币升值,外币价格的上升从而竞争力下降而减少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人民币升值是近几年金融业的热门话题。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预期基本上是升值居多,2002年以来关于人民币升值的猜测越炒越热,多家著名银行的研究报告都预测人民币与美元汇价将于一年之内升值,有预测称将以8.03元人民币兑1美元,即升值3% ,业界还有更高预测,纷乱的升值猜测。利益相关者包括外贸企业已对人民币升值有了比较明确的概念以及预期,因此很多企业在签订贸易合同时已经考虑了这个问题,人民币升值不是突然其来的。
2.由于汇率调整幅度和时机选择适当,且事先精心准备了实施预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2005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条件相当不错,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投资过热得到抑制,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经过统筹考虑,实施了汇率形成体制改革,此次汇改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落实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所进行的,所以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
3.根据弹性分析理论,一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与消费者对进口及出口商品价格的敏感度相关,从出口层面来讲,如出口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低,即出口价格上升引起的出口量减幅小于价格增幅,此时的升值有可能会增加出口贸易总额,改善贸易收支。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服装、原材料、食品、药材等价格弹性不高的产品,世界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价格提升而明显降低,不会因为人民币的温和升值就丧失竞争力。即便是有少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对我出口形成威胁,我们还可以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利用当地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继续保持价格上的竞争力。
4.间接降低出口成本。众所周知,由于国内供给难以满足需求,我国每年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铁矿石、钢材、棉、化纤等原材料产品及昂贵的先进机器设备。近年来,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每年多支付的进口费用超过100亿美元。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纺织品、服装、鞋帽、玩具等轻工产品,其主要原料化纤、塑料等为石油副产品,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使得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中国企业原料成本居高不下,生存举步维艰。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因此升值节省的进口成本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抵消升值带来的出口价格提高。
5.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势头平稳,由于经济的增长,必然带动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中国的进口贸易仍呈上升趋势。
四、外贸企业应对挑战和利用机遇的对策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升值并未引起出口额的下降,但应该充分考虑反J曲线效应。所谓“J曲线效应”是指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条件下,贬值也不能立即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货币贬值后的头一段时间,贸易收支反而会恶化,需要一段时间供出口供给进行调整,贸易收支才会得到改善。同理,“反J曲线效应”是指当一国货币升值后,贸易收支还是进一步扩大,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使贸易顺差减少。与“J型曲线效应”同理,“反J曲线效应”也需要一段时滞才体现出来。
例如本国货币升值,应该促进进口,抑制出口,从而使贸易顺差减小。但事实上,本国货币升值后,因为进出口的合同都是在几个月前乃至一年前签订的,因此短期内出口数量不会立即减少。但是,由于本币升值,以外币计算的出口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出口金额也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价格的上升会使需求慢慢减少,使出口金额也慢慢减少。而以前人民币是盯住美元的,波动幅度相当小,可以说是一种固定汇率。我国出口企业已习惯于在这种汇率条件下从事出口业务,由于是固定汇率,出口收汇几乎无汇兑风险。这样企业就形成了只管出口不管汇率的习惯,现在人民币放弃盯住单一货币美元,汇率波动幅度比以前增大,外贸企业必须要考虑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尽可能规避汇率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短期和远期。
(一)短期应对措施
就近期来说,出口企业主要可以采取以下这些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
1、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银行为企业提供的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远期结售汇业务,即外贸公司和银行事先约定将要办理结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及日期,到时按照事先的约定办理结售汇业务。无论汇率如何变动,企业均可按照事先约定的汇率从银行购入外汇或把外汇卖给银行,锁定财务成本。例如某外贸公司预计三个月后会收到国外客户支付的150万美元的货款,为了防止三个月后汇率出现波动,外贸公司现在可以与银行签订远期结汇合同。三个月后无论汇率如何波动,该企业均可按照事先在合同中约定的汇率把150万美元卖给银行,成功确定了汇率,避规了汇率风险,反之远期售汇合同也同样。
(2)掉期业务(人民币与外币),即外贸公司与银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两次方面相反的本外币交易。前一次交易中,外贸公司按事先约定好的汇率用外汇从银行换入人民币,后一次交易中,外贸公司再用人民币按原先约定的汇率换回外汇,当然上述交易也可以反向操作。实质上就是企业轧平资金缺口,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例如外贸公司收到国外进口商支付的150万美元的货款,该企业可以将这150万美元结汇成人民币,但该公司于六个月后要支付国外客户150万美元的设备款项,这时该公司可以与银行办理一笔即期对六个月远期的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即期卖出150万美元取得人民币,六个月后用人民币以相同的汇率买入150万美元,通过该交易可以轧平资金缺口,规避汇率风险。
2、福费廷,福费廷这项业务适合于一些大型设备的出口商,出口企业将期限长、金额大经过进口商承兑的远期汇票无追索权地卖给办理福费廷业务的银行,提前取得外汇现汇的方式。票据出卖之后购买远期汇票的银行对出口企业无追索权,所有风险转嫁给了银行,不足之处在于费用较高,使得出口商的收入减少。
3、提前(推迟)收款或推迟(提前)付款,在汇率风险中时间对风险有直接影响,时间越长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风险也就越大;时间越短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小,风险也越小。因此在进出口业务中可以利用上述规律来规避汇率风险,如果预计支付货币将要贬值,出口时尽可能想方设法早一些收回货款;进口时在不影响我方信誉的前提下要求延期付款,如果预计支付货币将要升值,则进行相反操作,即推迟收款或提前付款。当然提前收款或推迟付款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取决于对方的谈判实力。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