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出品牌
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尽快创出自己的品牌。不少民营企业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在创业之初只能为一些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又称“OEM”。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的逐步成熟,品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品牌效应也日益凸现出来。我们的民营企业不能再满足于“为他人做嫁衣”,应该勇敢地打出自己的品牌,宣传自己的品牌,依法注册自己的品牌商标。一个创出品牌、打响品牌的过程就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当自己的品牌成了社会公认的名牌,企业的形象树立起来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通过制度创新 延长企业生命力
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作为组织形态与生物组织有某些类似性的东西,同样服从进化的规律。在进化的每一阶段,组织行为模式都要通过某种努力克服环境变化导致的不适应性而逐渐成长,那些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会越过一个个生命阶段,经历相当长的生命历程,那些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则会迅速衰落,最终归于失败。
1.以明晰产权为核心进行产权制度创新
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实践来看,凡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发展就顺利;凡是产权模糊不清的,企业发展就障碍重重。所以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明晰产权并对产权结构进行合理配置。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制度类型比较复杂,因此其产权结构的特征也有较大的差异。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来说,产权结构单一有其成本和效率优势,因此不宜追求产权的多元化和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公司制。但对于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来说,产权的过于集中则有可能导致决策的盲目性。从当前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突出。相关调查表明,在公司制企业中,有70%多的私营企业由一个大股东加上其他小股东组成,17% 多的企业是多个股东平均持股,只有8%左右的企业是由几个大股东与其他小股东构成,而且在后两类企业中还包括了不少股份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的公司,其产权的集中情况与个人持人股的形态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民营企业在产权制度创新过程中,要做好股权的逐步分散化。
2.建立灵活有效的组织制度
民营企业组织制度的选择,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从企业的外部组织形式来看,可以建立紧密的企业集团,也可以建立松散的以专业化协作为中心的合作生产制度。围绕着一种或多种产品,以大中型企业为中心,以众多的中小企业为辅助;也可以以营销企业为龙头,以制造企业为基础,建立生产经营一体化企业集团。从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来看,对于大多数规模较小的企业,完全可以采取简便有效的直线制;而对于规模稍大的企业,也可以采取直线职能制,但仍以短小精干为主要原则,在设置职能部门时,不能走国有中小企业的部门齐全的“小而全”之路。对于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则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只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尽量采用有法律依据的企业制度
如前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家族式、合伙制组织形式发展而来的,这种企业制度在初创时期是合理、有效的,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管理关系的日趋复杂,企业又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否则就会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导致企业衰败。企业必须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选择不同的财产组合形式,选择适宜的企业制度。如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有法律依据的企业制度,可以以法定的制度和约定的规则,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和债权人之间建立规范而且透明的权力和责任关系,使各方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4.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
制定公平、稳定、协调的政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对于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化政府职能改革,鼓励民间组织的中介功能,建立政府-中介组织-中小企业的新型关系,以形成社会关注焦点为主要目标,建立以非盈利组织进行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模式的社区性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振兴与发展。
例如,在融资方面,可以考虑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填补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市场的空白,帮助那些贷款数额不大,但在大银行贷不到款的中小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这类融资机构可以由民间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来发起,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或政策倾斜。
其次,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服务支持。如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开发、法律咨询以及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这样做不仅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极为有帮助,还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这种运作主体,以有效服务、扶持创业发展为主旨(而不是以盈利最大化为宗旨),各展所长,各有侧重,互动互赢地进行活动。
(三)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企业家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兴衰。据统计,世界上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与企业家决策失误有关。美国研究企业倒闭问题的学者阿乐德•曼曾指出,从30年代到80年代的日本企业倒闭的原因在管理者方面的占90%。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保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
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包括知识底蕴、言行感悟、组织才干、秉性气质,这些基本素质直接或间接决定着企业盛衰存亡的命运。
1.民营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有必要探讨一下民营企业家应具备哪些素质。我认为,民营企业家应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强烈的奋斗精神和成功欲望。民营企业创业艰难,民营企业家多半是靠强烈的信念和艰苦的创业过程取得成功的。这种精神在创业成功之后也应该永远保持。
(2)灵活的经营思维和敏锐的市场眼光。民营企业受规模、实力的限制,创业非常不易,不少民营企业甚至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民营企业家必须具有灵活的经营思维和敏锐的市场眼光,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力量。
(3)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是促使企业家不断追求进取,产生对事业成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推动着企业向前发展。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呼声日高的今天,是否能够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此外,社会责任感还包含着诚信经营的思想,表现为对客户的诚信,对合作伙伴的诚信,对社会、社区的诚信,对下属、员工的诚信。
(4)自我充实,不断提高。企业家要成功地创建并经营好企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企业家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企业家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大力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民营企业家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来充实自己的知识贮备,提高自己的经营决策水平。
2.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方法探讨,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 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