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试着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的原因。可能影响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的外部因素有融资困难、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业低级竞争过度激烈,而内部因素有家族式管理的制约、盲目多元化经营、忽视制度规范化建设、用人机制不完善等。随后,本文围绕如何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从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家素质、企业文化以及民营企业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对策研究
【正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逐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已占国民经济60%以上的份额,在解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培育企业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创业和成长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先天的弱点,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生命周期较短,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桎梏。如何保持民营企业肌体的活力,延长民营企业的寿命周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摆在理论与实际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的内、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延长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增强我国民营企业生存能力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现状概要及寿命周期特点
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私营企业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企业户数大幅度增加,总量超过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数量之和,占企业总数的53.4%。资金规模继续扩大,上规模大中型私营企业增速明显加快,企业的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见表1)(注1)。
表一 历年来全国私营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年份 户数(万户) 人数(万人) 注册资金(亿元)
2000 176.2 2406.5 13307.7
2001 202.9 2713.9 18212.2
2002 243.5 3247.5 24756.5
2003 300.6 4299.1 35304.9
2004 365.1 5017.3 47936.0
2005 430.1 5824.0 61331.1
现在这一发展趋势有增无减,民营企业已成为吸呐社会人员就业的重要部门,缓减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截止2005年底,我国个体私营企业实际登记就业人数已达10725万人,比上年增加1120万人,增长11.7%。2005年,全国工商系统共支持、办理239.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并引导、支持35.64万名高校毕业生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实现就业。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趋势还将会更加明显。从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看,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已成为地方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成为振兴地方经济和改善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2005年,个体私营经济共缴纳工商税收超过4104.6亿元,比上年增长894.6亿元,增长27.9%,占全国税收总额30866亿元)的13.2%(见表二)(注1)。
表二 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纳税情况
年份 年纳税额(亿元) 占全国税收比例(%)
2000 1177.0 9.3
2001 1578.5 10.5
2002 1950.5 11.5
2003 2435 11.9
2004 3207 12.5 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