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中国与东盟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措施
(一)对相似性引发问题的探讨
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力度。经济的同构性对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不利的,产品结构雷同必然造成相互贸易和投资的减少。解决同构性问题就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也是相符的。我国目前急需要将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化为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多元化的经济结构。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各国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产业,增强产品的互补性,降低产品的成本,更好的发展区内贸易和参与国际竞争。
推行“走出去”战略,鼓励对东盟进行投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东盟将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东盟各国最担心的问题。由于关税的消除,外国资本不论是进入东盟还是进入中国都可面对整个中国-东盟市场。但是中国规模要大于东盟各国,所以大部分外国投资将流向中国。因此中国政府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设厂。这不仅可以抵消部分东盟流失的投资,还能为我国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因为各国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很多产品在我国生产成本较高,在东盟生产后可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对差异性引发问题的探讨
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立带来不确定性。经济不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在关税减免上很难让步,关税减免的时间表一再推迟。不发达国家同时还担心发达国家对其资源的掠夺。所以要如期建立自由贸易区就必须缩小东盟内部的差距。
首先要以具体行动支持东盟缩小内部的差距,向老挝、柬埔寨、缅甸等东盟不发达成员国提供特殊优惠关税待遇,实施减债计划,免除部分或全部债务等措施支持东盟缩小内部的发展差距。不仅我国要做出具体行动,还要连同东盟内的较发达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起行动。当然区内不发达国家也应牢牢抓住中国东盟贸易合作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加速发展本国经济。
建议设立中国-东盟协调常设委员会,及时跟进处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与中国政府、东盟政府良好的沟通,及时修正偏差,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得以顺利发展。
(三)对中国影响力弱引发问题的探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须要有一个国家强力推动其建设进程,这个国家必须对其他国家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否则会出现缺少凝聚力、停滞不前的后果。中国对东盟影响力不大会给“其他国家”有机可乘。日本虽然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可是他在东盟内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日本出于其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不允许中国在东南亚挑战他的地位。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必然会对东盟施加影响。由于这些国家的影响,东盟内部会出现一些政策的摆动,这直接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要提升中国对东盟的影响力,就必须加大双方相互投资额和相互贸易额。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合作,增加双方投资额。双方政府已经把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信息通讯和相互投资等五大领域确定为双方合作的重点。并计划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开拓医疗卫生等新的合作领域。我国应积极致力于湄公河开发以及昆明至泰国的公路和泛亚铁路的建设。中国与越南的环北部湾经济区也在协商中。我国应积极推动和落实这些计划,提高双方的相互投资。提高相互贸易额需要调整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推动互补性产品的出口。除了货物贸易,应该努力增加技术贸易,还应该承揽承包工程,以承建工程带动产品出口。我国也要加强对东盟企业的服务力度,鼓励和引导东盟企业在我国进行投资和贸易。
(四)对政治因素引发问题的探讨
对于南海问题我们应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主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争议而放弃发展。现阶段我们应尽量避免摩擦,同有争议的各方求同存异,共同投资开发,共同受益。以广泛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利益来保证南海的稳定。
其次要加强政府公关力度,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消除各种不和谐声音。“中国威胁论”在东盟国家有一定的市场。具体有几方面原因:首先东盟国家在文化上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历史上也产生过摩擦,东盟国家因此担心中国强大后对其产生威胁。其次中国抢走了部分对东盟的投资,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增长迅速,而同期东盟各国吸收的外商投资却呈下降趋势。还有就是西方传统势力为了他们在东盟的实际利益,炮制“中国威胁论”。我们要消除这些不和谐言论的影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政府公关力度,积极宣传中国经济发展对亚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担心中国会夺走外国投资、挤占出口市场和争夺就业机会的东盟国家,我们要加强沟通,以具体的行动消除他们的顾虑。
还要妥善处理好东盟华人问题。东盟国家内有两千多万的海外华人,这些华人不仅掌控着两万多亿美元的资产,而且许多华人都是当地政经界的精英。华人问题一直是东盟国家的敏感问题,这些华人已入了当地的国籍,属于所在国的内政。所以有关部门在与东盟国家交往时,要积极贯彻“不干涉内政”的原则,避免做出干涉别国内政的言论和行为。同时加强民间的交流,同东盟国家中的华人高官、工商界精英、华人商会、华人社团加强沟通联络,使华人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的纽带。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消除或弥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可以成功建立并健康发展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届时总人口将达到18亿,GDP也将达到约3万亿美元,贸易规模也将在目前1.3万亿美元的基础上成倍地增加。双方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更加频繁,双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更加牢固。中国和东盟的国际地位将极大的提高。她的成功建立不仅推动中国和东盟发展还会带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期待这种多赢局面的到来。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
引文注释:
(注1)陈同仇 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28页。
参考文献:
(著作)作者:陈同仇 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著作)作者:吴世经 曾国安《国际市场营销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著作)作者:陆建人《东盟的今天与明天——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亚太的地位》,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年 9 月第 1 版。
(著作)作者:王士录 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
(著作)作者:李转良《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应对策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
(^论文)作者:王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及其前景》,《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 1期,第 85-93 页。
(^论文)作者:赵春明、刘振林《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与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年第 11 期,第 32-37 页。
(^论文)作者:尤安山《中国经济崛起及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世界经济研究》 2004 年第 9 期,第 37-42 页。
论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经贸关系(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