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期,来华投资主体以东南亚等地区小规模的华人企业居多。这是第一代来华投资者。无论是投资规模、项目数量还是投资地位,他们都占绝对优势。但在1992年以后,欧美日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急剧增加。尽管项目数量和累计投资规模还不如前一类投资企业,但其增长势头强劲,已逐渐成为来华投资主体。他们资金实力雄厚,技术水平较高,是我国第二代投资者,在我国整个加工贸易出口中比重逐年增加。
引资格局的变化已严重动摇了现有出口模式所依赖的第一代来华投资者的基础。
(二) 投资动机的变化
第一代投资者的主要动机是利用中国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和廉价劳动力资源,以降低其产品的劳动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第二代投资者的动机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自身的特定优势,如先进技术、资金实力等,抢占中国国内市场;二是为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经营战略服务。
由于第二代投资者逐渐成为来华投资主体,国内市场已逐渐变成跨国公司实施全球一体化经营战略的海外市场,不利于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趋势。
(三) 投资方式的变化
因动机不同,第一代投资者大多倾向于同中方合营,不特别看重所投资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这有利于他们在经营活动中获得中方有关方面的更多优惠和支持。第二代投资者却多半倾向于独资方式,不大愿意合营。即使在合资经营后 , 也会以增资扩股的手段迫使资金短缺的中方让股 , 从而取得控股权 , 以达到控制当地市场、形成垄断局面的目的,使在华投资服从跨国企业全球战略的需要。
(四) 投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变化
第一代投资者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工业,产品主要或相当一部分用于返销或销往第三国;为方便运输、节省运费和熟悉国际市场行情,这些投资大多集中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第二代投资者却更多地投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交通运输和金融业等。产品外销的比例相对较小。与此相适应,投资地区更多地向全国扩散。
外商对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动机以加工贸易为主 , 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近几年 , 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一直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七成左右;2000年 , 我国广东、 福建、上海、江苏和北京等九个省市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97% 。而外商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动机多以开发当地市场为主。
投资区域的过于集中性除了进一步造成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外,拉大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直接造成内地失业严重的后果。
四、 我国现有出口模式的主要缺陷
(一) 我国现有出口贸易模式所依赖的基础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我国现有贸易出口模式主要依赖于两个基础:一是廉价劳动力的相对优势;二是第一代投资者来华投资的迅猛增长。现阶段由于我国引资格局的变化,各跨国公司,纷纷在国内投资生产,第二个基础已严重动摇。就第一个基础而言,在东南亚和拉美货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同时,我国工资水平的上升、劳动生产率增长迟缓和管理效率的低下,已使劳动力优势逐步弱化。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优势,最终取决于其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高低,而这又取决于三个因素:工资水平、劳动力素质、经营管理效率。劳动力的数量和工资水平曾经是影响单位劳动耗费的主要因素,但今天已日益让位于劳动力素质和经营管理效率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恰好在这方面我们不具有任何优势。随着发达国家不断用新兴科技改造和武装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在这一行业上的相对优势正被不断地削弱,现有出口模式的第一个基础也正遭到严重冲击,今后将很难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维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 现有出口贸易模式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过分依赖对外贸易量的增长
1. 加工贸易出口过度依赖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
现有出口贸易模式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过分依赖对外贸易量的增长。首先,由于加工贸易出口过度依赖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因此出口的增长实际上主要取决于进口的规模;进口是为了再出口,进口主要不是为了满足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的进步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维持出口数量的扩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