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的资产评估,应注意三个方面问题:(1)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资产评估组织,这其中既应有经济管理人员,也应有相当的工程技术人员。(2)资产评估应该充分考虑被评估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尤其要注意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资产评估。(3)评估方法应视不同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当收购的是一个继续运营的企业的产权时,应采用预期收益净现值法;当收购的是一个破产的企业或企业的部分资产时,应采用重置资本计算的账面净现值法。
(五)、注重并购后的整体融合
在这其中,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很重要的一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取长补短,对建立一种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的文化体系,从而发挥“1+1>2”的并购协同效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海尔集团张瑞敏就认为:“企业并购后,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是文化先行”。海尔在并购后的文化先行的成功例子表明了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另外,还要注意并购后的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整合。
(六)、重新认识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使政府干预宏观化、合理化、规范化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要充分发挥“撮合”的优势,当好“红娘”;但必须防止“拉郎配”。政府要采取有效的经济手段,主要是政策的调整和必要的信贷支持,来推动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1)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并购。政府可以根据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利用信贷、税率、规定企业规模起点等手段,在一些需要尽快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产业部门鼓励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而在一些集中度过高或不适宜过度集中的产业部门限制企业的并购,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社会资源的动态平衡。(2)宏观调控,合理干预。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政府应以宏观调控为主,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外企业兼并收购的成功经验,制定出有效的办法,使企业并购既能形成企业合理规模,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但又不至于由于过度垄断而走向反面。(3)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上,中央政府应按照优势企业的意愿和整体效益的原则,运用上一级的行政权力,打破下一级的行政壁垒,促进企业的兼并和收购。
此外,由于现代企业的大部分并购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证券市场上完成的,这些发达的资本市场除了能给企业并购提供理想的场所外,还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目前我国融资渠道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而导致的企业并购的现实困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从而为企业并购提供有效的融资手段便成为我们的下一步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中国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并购浪潮在全球风起云涌,呈现出范围广、数量多、并购金额大和跨国化等一系列新特点。各国政府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赢得有利地位,都对企业并购给予了积极引导和大力推动。企业并购浪潮对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结构和全球市场发展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产业融合和行业整合将成为企业并购的催化剂
企业发展的规律表明,整合重组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企业并购的浪潮自20世纪90年代初即持续高涨,自9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航空、电信、电力、医药、食品、金融和媒体等行业纷纷迈开了并购重组的步伐,以并购方式推动企业联合或扩大市场份额,已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和经济时尚。几十年来的行政权利安排形成的非经济企业集团显然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迎合国际竞争需求的跨地区、跨行业并购浪潮的到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以预料,在宏观层次的新一轮行业整合重组启动后,中观和微观层次的整合重组将会在更大范围内持续展开。
(二)、战略性并购将会成为企业发展壮大重要途径
所谓战略性并购,即指基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考虑,通过并购获得自身所没有或不曾发展起来的重要战略资源,弥补自身不足或创造新的优势,以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出于战略目的实施的并购活动,人们看中的是并购所带来的战略价值:(1)通过并购实现力量的融合与优势互补;(2)通过并购介入新兴行业,实现商业模式的转换与互补;(3)通过并购打造或拓展公司的核心能力,提升竞争力。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战略并购重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益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从1997-2000年,青岛啤酒集团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收购行动,先后并购啤酒企业28家。“青啤”实施扩张战略,不仅仅是着眼于国内市场。集团总经理彭作义认为:与世界级品牌“百威”、“喜力”比较,“青啤”的规模目前只能算袖珍小厂,但青啤有信心能在近2年内使产量升至300万吨,进入世界10强,并且要在未来10年内达到年产800万吨,名列世界前2位。不仅仅是“青啤”,像“中银”、“海尔”、“联想”、“中石化”这些大的企业集团所追求的并购目标,无不是着眼于未来的国际竞争格局,既然已融入全球并购和国际竞争大潮,就应从战略的高度着眼。
(三)、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协调发展将会使企业并购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企业并购的探讨(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