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贸易发展速度不同而引起的竞争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在最近10年间同时发生,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出现历史性变化,由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1比10缩小到现在将近1比3。2000年两国贸易首次达到8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2002年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1019亿美元,2003年达1335.7亿美元。2000年至2003年的4年中两国贸易年均增长19.6%。2004年1至5月两国贸易额达6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虽然低于这一期间我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增长速度,但是增长率也属较高的。中国经济发展使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升,同时也使进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日本造成了恐惧心理,于是有人提出“中国威胁论”。
日本国内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财政状况不断恶化,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与国际相适应的贸易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世界各国的商人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因此,日本政府的援助在对华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减弱了,中日之间的贸易磨擦也越来越多。
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直接受到日本对外经贸政策的影响。目前日本政府的对外经贸政策正在进行重大调整,调整的主要趋向之一是由以往过于倚重WTO 等全球经贸体制,逐步转向积极推进双边经贸体制。一旦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双边经贸体制迅速发展而中国又未能成为其选择对象,势必会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原因很简单,双边经贸体制的形成和有效运营必然产生的贸易投资转移效应势必会对与第三国的经贸关系造成巨大伤害,而不管双边贸易体制的两个当事国是否公开承认。
(三) 中国加入WTO后对中日经贸关系的直接影响
中国加入WTO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至少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中国加入WTO 后,大大地推进中国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资本和商品将大批涌入中国市场,从而在中国市场上与日本企业、资本和商口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势必会对日本对华贸易投资造成更大的压力。实际上,以往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上与欧美企业的竞争中,已经在许多产业部门处于劣势,尤其是在汽车和电讯产品等部门,日本所取得的份额更是远不及欧美。目前对日方最有吸引力的是获得在中国建设高速铁路项目,但能否在与德国的竞争中取胜还难以预料。中国加入WTO 后,已承担起更多的降低关税等市场开放义务,日本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将更加容易,而中国对日出口所得到的拉动效应却颇为有限,由此可能导致新的中日贸易不平衡,中国对日贸易逆差可能进一步加大。目前中日双方在贸易逆差问题上的看法尚存很大争议,原因是双方统计口径和计算方面差别很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中国加入WTO 对中日双方在市场开放方面出现义务与权益的新的不平衡,从而将使中日贸易朝着增加中方逆差的方向变化。
(四)极端的民族情绪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
由于日本是近现代一直是以侵略者的角色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所以中国人对待日本的战争伤害一直延续到今天。最近,一些支持日本右翼教科书的日本企业和团体的名单被公诸报端,挂在互联网上。 中国的一些消费者和商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抵制日货的行动,对支持日本右翼的企业和商人造成心理上的极大打击。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商品都不是单纯的“原装日货”,而是“多国籍”产品。同时,所谓“国货”或其他国家的产品很多也是同日本企业合资生产的。这一点作为消费者个人是很难分清的,因此出现了盲目抵制日货的现象。盲目抵制日货的结果将破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来的良好投资环境,阻碍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在经济发展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然这种挑战的形成是国际发展大气候的必然结果,但两国同处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一个地区两强的态势,这种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极其尖锐的,因此两国都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冷静地思考,从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平衡竞争造成的态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周边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加深理解,共同发展本国经济,否则以各自的民族情绪极端地对待以上几方面的竞争是不理智、不现实的。
三、中日经贸关系面临的机遇
(一)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进一步开放,不仅为中日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而且为日本对华投资提供了巨大商机。
中国加入WTO后,中日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合作效应十分显著。200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1019.7亿美元,创下新的历史记录。日本已连续9年位居中国10大贸易伙伴之首,中国也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世界银行估计,到2005年,日本将从中国获益610亿美元,远大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加入世贸后,各国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也在下调,中国纺织、轻工等传统产品对日出口也有大幅增长。目前,纺织品、服装类商品在中国对日出口中的比重达30.7%,显示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
在贸易潜力巨大和互补性强的优势条件下,为双边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就需要加大优化双方资源配置的力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对华投资过分谨慎,仅把中国作为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加工地,因而中国的很多市场如汽车、通讯等被欧美国家占领。近些年来,日本在国内大力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许多日本企业正逐渐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以加快实现生产国际化。目前,日本对华投资已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投资行业已从过去的简单加工领域逐步转向汽车、半导体、电信器材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投资主体也转向丰田、东芝、松下等日本著名企业。
事实证明,日本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华经贸合作;同时,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也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中日两国发展经贸合作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中日经贸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