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人物史评论题目(二)
局限性: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反思总结:反观此类题型,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总结出每一则材料甚至是每一句话的主要意思,并提取出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思想或者主要事迹。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将人物放在其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体考察,调动所学知识,客观评价人物或人物思想。第三步,针对问题的切入点,做出相应的答案。
第二类为学者观点评论型,要求对学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对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做出自己的评价,如10年新课标题目: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文档格式范文查看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解题思路:本题围绕曹操这个人物,选择不同时段的三则评论,要求考生 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判。材料一选择当时的人物陈寿对曹操的看法,材料二中阐述了儒家学者朱熹的观点,材料三郭沫若站在新中国的历史学者的角度上评价了曹操和前人的观点。每个人的评价立场不一,其结论也相关甚远。第(1)问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人们对曹操评价,并准确分析出现此不同的原因。第(2)问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人物的方法,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逐句分析,整理答案,可以提出:
(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反思总结:总结上类题目,我们遵循的方法仍是先准确提取并描述每一则材料的信息,进而借助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同时,要运用一些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来衡量学者的观点。
三、复习建议
上述例题让我们对近几年的人物评论题目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分类训练,使复习有更明确的针对性,提高效率。但同时,作为答题工具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原则和方法,也必须加以强调。
一、时势与英雄人物之间的关系。杰出人物的产生是时势造就的,而非英雄造时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并非根本性、决定性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言:“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也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二、正确评价人物的方法。
(1)阶级分析法:正确认识人物所处的立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才能理解其思想主张的合理性,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偏颇的认识历史人物。
(2)辩证分析法:人无完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人物,任何人物都有先进性和不足两方面,不能一刀切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
(3)阶段分析法:认清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重点考察某个阶段中,人物的思想主张是否符合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要求,以此判断人物的先进性和落后性,不能以后人的角度评价前人。
另外,对高考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考察的侧重点在于学生学习的能力检验,所以选修课程对于教材的运用相对较少,笔者建议选修部分的学习可以以材料解读的方式,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取信息,并能加以应用,根据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物的社会地位,运用正确的评价方式,以达到新课标能力考察的要求。
以上只是笔者粗浅之见,仅供同仁做一参考,以期有引玉功效,多有不足,还望探讨指正。
如何做好人物史评论题目(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