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中,无论生存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您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我国战国时代思想家荀子言:人生不能无群,就是指人们相互交往,建立多种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强大群体,这就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交往无时无刻不在,但是无论是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可以说,任何的第一次广义交往,都是能否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毫无疑问,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为以后的交往和工作带来诸多便利。
第一印象效应也即首次效应,它是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视察和归因判断而形成的难以改变的心理定势。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先入为主”。首次效应的产生往往是通过对事物外部特征,如环境建筑物特征、人的仪表服饰、商品外包装的知觉。通常和从未接触过的人或事物发生联系,人们总是给予更多的注意,所以留下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以后的接触,人们则总是把它作为第一印象的补充。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不难发现,首次效应常常影响对他人以后的认知,如第一印象好,就乐意与之接近,并能较快地取得和相互沟通,反之,第一印象差,即使是日后难以避免的接触,也会黯然失色,甚至是“告吹”的结局。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对后来观察和感知到的内容往往不大注意或被忽视,即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别,意识也会不自觉地服从最初的印象。因此,交往中,第一印象是处在举足轻重地位的。
当人们第一次和日本人交往时,得到印象不仅仅是对这个特定日本人的印象,往往是对日本人的印象;当人们第一次到某商场买东西受到良好接待时,得到的印象也不仅仅是该营业员,而是对这家商场;当人们千挑万选买回一台彩电却发现一使用就毛病摆出,消费者无疑会对这一品牌的彩电包括它的生产商、销售商的不良印象恐怕就难以挽回了。可以说,第一印象带有偏执性。可是,如果这偏执的最初印象,若真的在人脑中定格,往往会引入误区,陷入“表层”,忽略交往对象的真正本质内涵,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被人故意伪装的迷惑而受骗,最终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古代卓越的教育家孔子曾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孰不知“以貌取人”大有人在,世上又有多少人对于知人、识人也会忘了知人应取的客观标准,但更不可轻视自己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曾以一空城计,在空若无人的城头抚琴,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令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令百万之众退避三舍,从而以“无为”战胜“有为”。表面上诸葛亮并没有积极主动采取行动,不言不语,毫不在乎,给人一种老谋深算,变幻莫测的神秘态势。实际上正是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行动才是最具行动,产生了潜在的约束力,抑制住了对方。建立起这样沉稳的心态的前提便是拥有自信,克服自卑,给人以强者的形象。试想,这样的效应也能打仗。
当今时代,人才济济,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中实际上处于任人挑选的被动地位。应聘场院上若能发挥创意,崭露头角,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脱颖而出便是指日可待了。初次接触一个人,最容易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神态。是内心世界的外在显露,著名的梅拉比安公式,就指出全部印象=0.07言语印象+0.38声音印象+0.55面部表情印象。可见面部表情占据一半之多,在同一个应聘场中,一个面带微笑,落落大方胸有成竹的人和一个面无表情,拘谨飘浮不定相比,哪个更容易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呢?常面带微笑是最易受人欢迎的,这不仅因为微笑在外观给人予美感,而且它能给人令人愉快的信息,并能够唤起对方友好热情的情感。可以说微笑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何不以微笑待人呢!在众多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在会见应聘者或者新职员,往往从这些人的表情、谈吐、体态等方面迅速形成第一印象,而一位新到任的领导人,若在初次亮相时能使属下刮目相看,惊叹佩服,就可能为日后的交往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纵观古今中外,首次效应是何足轻重,不管是在应聘会上、或是生意谈判中,还是在男女朋友间初次约会等等,良好的第一印象不仅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迈向成功的关键。
论第一印象3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