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族企业整体实力弱、规模小,企业拥有的可用做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机械设备等资产不多,融资贷款需求急、量少、频率高,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足够的抵押物。导致融资复杂性加大和融资的成本提高。加之家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成活率和平均生命周期指标不高,中小企业的不稳定性及高歇业率或倒闭率,成了金融机构对家族企业“惜贷”、“慎贷”的重要原因。
概括来说,家族企业的“先天不足”是造成其融资难的主要因素。
(二)产权制度问题
1.产权制度封闭
家族企业特别注重企业长期的延续。所以,企业产权通常是封闭式的。家族持有股权,既排斥外来者参股,又缺乏家族产权多元化的条件。虽然有些民营企业也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在两人以上,但持股者或是妻儿、或是亲戚,董事会形同虚设。在封闭式产权状态下,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自身的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在进入市场后,经营者的营销决策、发展方针都摆脱不了血缘干预,这就更加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2.管理权与所有权统一
由于家族企业的决策者都是企业的所有者。凡事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并且,家族制管理的局限性、随意性,造成了企业经营决策的浪漫化、模糊化,决策过程只是凭着非理性判断进行。导致企业在做出战略决策时,全凭企业所有者的个人感觉来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
3.缺乏科学管理
许多家族企业的规章制度被称为是“贴在墙上的哑巴”。这也就是说,这些规章制度只是简单的贴上去让人去看,却很少执行甚至没有执行的。严格来讲只是约束非家族成员的“外人”的,却对家族企业的“成员"并不适用,制度与管理的滞后就大大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人才缺失问题
1.任人唯亲
由于家族企业“家”的观念非常浓郁,在重要职位的人事安排上,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候任者的身份,而非任职能力。即使同等职位,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也往往不同。过于任人唯亲往往会带来严重后果,一方面会使管理混乱,原来制定的规章制度难以执行;另一方面会使一些有才能的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由于其具有不可复制、难以模仿的独特能力,往往本身有一种价值优越感,他们对组织的承认、领导的认同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具有很高的心理期望。他们对于家族企业的“任人唯亲”状况深恶痛绝,在求职使他们会避开家族企业,即使是已经成为家族企业里的员工,他们更多的最终选择是离开。
2.缺乏合理的人才规划
家族企业由于其对成本的过于关注性和对利润的需求迫切性,很少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而更喜欢根据经营过程中的需要,临时到人才市场上选人。即使有些企业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付诸实施时,也往往面临人力资源部门不能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等尴尬局面。这导致了家族企业难以形成人才的蓄水池,无法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
3.薪酬、绩效制度不完善
笔者经过调查,许多家族企业老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做大生意,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管理。管理主要靠人治,没有“法治”。在绩效考核上缺乏科学的制度与程序,往往由老板主观决定新酬水平,其结果使员工尤其是骨干人才感到不公平。严重影响骨干人才价值的体现。人才价值受漠视,人才缺失难以避免。
(四)企业文化问题
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权力,控制欲极强,官本位思想很浓厚,深深地烙印在企业家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培育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复制过程,是家族企业的创始者通过自己示范、教育,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下一代的过程。
多年来,中国“富不过三代”的谚语一直在不停拷问亚洲富豪的后代。调查显示,在中国300多万家家族企业中,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企业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家族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是行业不可缺少的强大力量。但岁月不饶人,一些创业者年纪慢慢大了,他们的雄图伟略需要传承。然而很多企业已经或即将处于“24”边缘地带,意见的分歧、观念的差异,让有些创业者的子女甚至对父辈的事业完全没兴趣。
三、实例分析家族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资金问题分析
笔者的朋友曾在一家机械公司做电子商务,由于不满足于生活现状,一年之后便开始创业,做机械设备配件的销售和加工。经过几个月的发展,业务和生产日益倍增。随之,就遇到以下这些问题:
1.资金不足
由于自己规模小,每月采购数量有限,在行情好的时候,供应商不愿意接单,或采取高出其他采购商的价格。致使企业在同行业中没有竞争的价格优势,而销售旺季时又出现断货滞销等情况,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对企业的熟悉度增加,业务开始增长,出现较大的客户进行批量定点加工,客户要求必须能开增值票。而目前的规模还达不到开增值票的要求(必须要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若找其他公司代开发票又担心业务流失或其他问题。这时,企业扩张势在必行,而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便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2.融资难
朋友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的问题,于是向银行申请借贷。由于可做抵押物少、固定资产不多,不能达到银行的放款要求,最终被银行回绝。也曾想过找民间借贷或集资,一是风险大、利息成本过高。二是怕外人的参与对自己的权益造成影响。这种单一的产权方式和独占性、保守性和封闭性的集权方式,致使企业的融资渠道更为狭窄。
从上可以看出,要从根本解决目前状况,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而解决资金问题,就必须走一条从自我筹资到外源融资之路。
(二)管理问题分析
笔者的爷爷曾是国企的一名技术工人,随着年龄增大,子女陆续进厂顶班就退了下来。离厂后开办了自己的机械加工厂,起初只是规模较小的几间门市作坊。为了生存爷爷也要在一线工作,同时负责管理,作坊的工人都是爷爷以前的工友和请来的技师,做起工作比较熟手。小作坊发展的很快,不久妈妈也去那里工作了,接着爸爸也从厂里下岗来到了爷爷的作坊工作。然后是三妈、二爸、姑父、四爸,爷爷的五个儿女,也就是五家人的代表陆续来到了这里工作。
这五家人虽说都有点机械技术常识,但都不愿意在一线工作,只想在搞管理,接业务。在这么小一个地方,领导比工人还多,爷爷虽说是老板又是长辈,但碍于亲情,纵容管理。随着业务增长,业务开始堆积,工人明显不够用,加工设备已不能跟上行业的快速发展。这时的小作坊已是人满为患了,为了先解决子女几家人的工作问题,扩张势在必行,最终爷爷和五家人达成一致,投资办厂,同时新开了两家门市。厂房是修起来了,分店也有了,五家人的工作也是分配得差不多了,却没钱添置新设备和聘请高技术工人了。
表面上看似有了一定规模,亲戚朋友也陆续找上门来,想帮忙解决儿女工作问题。由于大家都是亲戚,爷爷碍于情面,只要亲戚开了口,都留在厂里做活。机械加工这行技术要求比较强,没两三年的从业经验是做不来客户想要的效果,而且对于中等规模的机械加工厂,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得承接各种加工业务,工作内容非常复杂多变,对技术工人的技能和经验要求特别高。“亲二代”来了之后,就只有做学徒,还得安排技术师傅在百忙之中去带,这样即拖延了师傅效率,另还要对质量不达标的进行返工。
这时,资金基本都投在厂房和门市上,每个点都需要加工设备才能经营,二家新开的门市把原本完整的生产线进行分摊。客户有大件物品加工时,就得都要跑几个地方,不但效率低而且还增加成本。加工质量也越来越差,当年的学徒慢慢的就取代了师傅,外聘高级技师也越来越少,不管“亲二代”做的好与不好,碍于亲情,也就纵容管理。
爷爷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把发展资金投在了情感一方,在企业用人上面纵容亲情管理,把本来稳定快速发展的企业带向了下坡路。就这样,门市也相继关闭,最后卖掉设备和厂房。自此,大约25年的创业生涯结束。故此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不能碍于亲情,纵容管理。
(三)制度问题分析
笔者在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中就职。公司是做钢材贸易起家,现已在昆明、成都、重庆三地拥有专业的钢材市场。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仓储式直销、融资担保、电子商务、加工配送、总部基地等现代化商贸平台及物流配送枢纽,是钢铁物流平台专业投资运营商,在西部地区钢铁物流行业中拥有核心竞争力。 以成都市场为例,集团公司注册资本达数亿,董事长(兄长)80%的股份,总裁(兄弟)20%,旗下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公司要职、部门领导及财务大多由亲属担任。公司外聘人员占40%,其他基本为老板家族成员或同乡。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公司已从铺面老板转变为集团公司模式,这时候家族式管理体制明显滞后,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组织结构设置与权力分配混乱 对家族企业管理的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