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山水画色彩观(二)
再说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于“随类赋彩”,虽表现出单纯、简洁、华丽的效果,但基本上是一种程式化的表现。这种程式化一方面由于传统中国山水画技法中的程式惯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简单地把“赋彩”理解“赋色”。传统青绿山水的用色,以石绿、石青、赭石以及黑白色为主,色彩的视觉效果也成为定式。事实上,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在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视觉空间的同时。以东方人的认识观去看色彩,它同水墨画的墨色一样是具有精神意味的心象之色。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而展现出更多的主观性和意象性,让艺术风格的呈现“多样性”原则。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就具备风格多样性的绘画原则,在自然对象造型的写实基础上结合画家的主观理念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绘画语言,有追求平淡,清新的水墨山水,有浓郁、绚丽,色彩艳丽的青绿山水,也有水墨淡色与重着色并用的风格等等,恰恰有时这些风格的多样性给现代山水画在色彩方面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传统山水画不同风格的理解和喜好,结合现代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自身的审美理想去选择不同的风格汲取营养,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寻找独特的艺术语言。
三、中国山水画色彩的现代性
有句老话说“艺术当随时代,是生活的反映”。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与古代的生活现实相比较,相去又何止万里,当然也对我们的情感体验产生了较之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山水画的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与之同时中国山水画色彩的现代性发展也被摆到了桌面上。
那么何为现代性?对于中国山水画来说,整个21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对“现代性”的不断认识过程。特别是在色彩方面。对于中国山水画家来说,要建构“色彩的现代性”必须要对传统色彩体系进行消解,然而建构新的山水画色彩价值观念的难处还在于它的“现代性”根本上来自于西方,但是又渴望摆脱西方,它提倡“反西方”但是又不自觉地以西方作为参照点。于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坛,面临的时代课题日益凸现在每一个有使命感的中国山水画家面前,为此,画家们对中国山水画色彩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两条主线:
其一,依然以传统水墨为基本特征,坚持“水墨为上”的色彩理念。在中西绘画100年的交融中,我们看得出中国山水画对西洋画的影响是微乎其微,而西洋画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可以说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其中色彩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中国山水画便敞开怀抱采取了开放吸收的态度,使中国山水画的面貌有了翻新。但是,一幅新的中国山水画和一幅好的中国山水画,在我们心底里是有一杆秤的。一幅好的中国山水画要素很多,其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笔墨这最后一道底线的存在,中国山水画不是油画,不是水彩,不是水粉,不是素描,不是版画。如不立定笔墨,中国山水画倒是有足够的涵量来吸收消化一些这些画种的因素。黄宾虹先生的笔墨,繁到不能再繁,尤其到晚年,越是画兴高、画意浓、画到得意处,越是横涂纵抹。近看似乎一团漆黑,退几步看看,真是玲挑剔透,气象万千。在极繁复的画面上,令人感到处处见笔,笔笔有情,在墨色上单纯而统一。色彩其本身是有很高深的学问,但貌似单纯的黑白对比所产生的力度和丰富的内涵,又是其它色彩所不能代替的。白为万色之母,黑为万色之王。黑与白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色彩基调与骨架。客观地讲,中国山水画离开了传统的笔、墨、宣纸,就很难称其为中国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色彩运用的笔墨技法中,“水墨为上”“计黑当白”是表现中国山水画色彩的主要形式,这个形式不能丢,中国山水画艺术离开了这些就失去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色,因此固守这一色彩理念,我以为也是中国画色彩现代性体系向前发展的一种归宿。
浅论中国山水画色彩观.肖霞.书画艺术,2007年第3期
浅论中国山水画色彩观(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