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正文省略)
2.2.2 B2(V-O2-于-O1)的语用制约因素
A2的例句在《楚辞》中只找到一句“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九辩) ”与之相对应的同义结构B2格式有以下三例:……(正文省略)
2.2.3 B1、B2的语用制约因素比较
据上所述,《楚辞》中,双宾同义结构B1的选择是诗歌整齐性制约的结果,如“以”“而”等一类助词、介词的成规律出现;B2的选择是诗歌七言诗体体例制约的结果,如“于”的凑格作用。……(正文省略)
3 《诗经》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
《诗经》和《楚辞》代表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根据语言表达的简明性,在符合表达意图和交际语境的情况下,A、B两种结构,A理应是优选结构。《诗经》中A、B两种结构的用例,前者确实多于后者。但经济原则是否就是制约这两类结构的语用因素?……(正文省略)
3.1 制约《诗经》A4(O2-V-O1)等双宾语各句式的语用因素
和《楚辞》相比,《诗经》双宾语句式没有A3(O2-O1-V),却有A4(O2-V-O1)。但A4句式只有一例:
(17)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小雅·鱼藻之什)
A4是先秦汉语语法的一条普遍规则(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其语用因素依旧可用语意焦点原理来分析。……(正文省略)
3.2 制约《诗经》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因素
对《诗经》双宾语句的考查中,我们发现,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用例情况与句子有无主语存在较大的关系:当句子有主语时,《诗经》中没有一例与之对应的有主双宾语同义结构。……(正文省略)
3.2.1 A有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
所有A有类双宾语的例句,S都为单音节,V 都为单音节动词,不同的只是O1、O2的音节数不同。根据O1、O2的音节数又有三种情况……(正文省略)
3.2.2 A无与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
与《诗经》中的 A有相比,A无是优势句式,双宾语大多以这种省略主语的形式出现。但这种主语的省略并非受“经济原则”的制约。
其中,同样A无可分为一下几种情况来讨论:……(正文省略)
4 先秦诗歌、散文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语用比较分析
语体就是人们针对不同对象、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就书面语而言,不同的表达目的和语体对语用也会构成不同的影响,如同一事物或概念在不同的语体中有不同的说法,同一句法内容在不同的语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正文省略)
4.1 先秦诗歌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
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具有很强音乐美的文学。《楚辞》、《诗经》是我国古代一南一北的极具代表性的两部诗歌总集。二者的语言风格完全能体现先秦诗歌(韵文体)的语言特色,跟当时的散文体形成鲜明对比。本文通过这两部诗集的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分析,可以窥伺整个先秦时期诗歌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受制情况……(正文省略)
4.2 先秦散文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其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正文省略)
4.3 先秦诗歌、散文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语用制约因素比较
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散文和诗歌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个是重“神”,一个是重“形”;和诗歌相比,散文语言不管是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形”的制约作用不大。据此,在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的选择中,各种语用制约因素会因散文体和诗体的不同语体所起的作用不同。诗歌中,篇章语用因素占优先地位;散文体中,作者主观情态语用因素占优先地位。
结 论
从上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先秦诗歌中,语意焦点、重成分后置是双宾语各句式的语用制约因素,诗歌整齐性和诗体体例对双宾语及其同义结构的选择有优先制约作用。即诗歌读写者要在双宾语与其同义结构之间作出选择时,其首要条件就是要满足诗歌整齐性及诗体体例。……(正文省略)
参考文献
[1] 范晓,胡裕树.关于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92,(2).
[2] 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赫琳.动词句同义句式研究[M].武汉:崇文书局,2004.
[5] 姜汉椿.谈《左传》的双宾语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6).
[6] 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中国语文,2001,(1).
[7] 刘让言.屈原楚辞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8] 刘宋川.先秦双宾语结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1998,(4).
[9] 钱宗武.今文尚书双宾语句型和双宾语动词的选择[J].云梦学刊,2001,(6).
[10] 屈原,宋玉等.楚辞[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11]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及其同形结构[J].皖西学院学报,2003,(6).
[12]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 相宇剑. 《左传》双宾语句研究 [D].暨南大学,2003.
[14] 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 徐丹.关于给予式的历史发展[J].中国语文,1990,(3).
[16] 徐德宽.双宾语的选择限制[J].语言研究,2008,(1).
[17]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8] 曾晓鹰.取得义双宾句质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9).
[19] 正坤编.诗经(上、下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0] 周迟明.汉语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