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一 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三)
和方法。实践的工具、手段是适应主体和客体实际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情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就实物构成来看,实践的工具和手段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从手工工具、畜力使用,到近代以至现代的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都属于这种实践工具。这部分实践手段的共同特点是强化人的某一方面的体力,放大人实际作用于客体的果一方面的功能,从而作为主体相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利导体而发挥作用。另一类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从传统的望远镜、显微镜到现代各种自动探测器、遥感装置,从机械计算器到电子计算机系统等等,都属于这种实践工具。它们是人的感官和大脑的放大,它的制造和使用突破了人的感官大脑的自然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主体接收、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实践活动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科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实践的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实践的客体是制约性因素、实践的工具、手段则是把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使二者之间的相了作用得以实现的条件的中介。
从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这种相互作用既不同于—般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具体地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我们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般的物质性,除人以外的一切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都不能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而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这就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台、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因而,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就被确定下来。也正因为如此,在实践过程中,主体—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主体的对象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生产活动是劳动者运用自身的力量并运用工具改造天然物的过程中,对象按照主体的要求和需要发生了结构和形式的变化,产生了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种种对象物。这种对象物是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也就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活动转化为静止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即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因此,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
在主体对象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非对象化的过程,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生产活动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主体也需要把一部分对象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的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
主体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造成人的活动成果的个体积累,形成了人类积累、交换、传递、继承和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特殊方式——社会遗传方式,从而使人类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成果不会因个体的消失而消失。而人通过客体非对象化这种形式占有、吸收对象(包括前人的活动成果),则不断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从而提高着主体能力,使主体能以新的更高的水平去改造客体。因此,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不断地在新的基础上进行。
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一 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