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使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但纵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但“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思考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高效的数学世界。
[关键词] 数学化 生活化 和谐统一
《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被概括为“数学生活化”。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课堂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亮点,“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盈着人文关怀的融洽氛围……然而,面对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作为第一线的教学实践者,在数学教学中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常发现某些新课程理念被片面地理解,甚至是误解,从而造成一些片面的、无效的教学行为。
我们先来看一则教学实例:
【案例】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号是2和3的两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两侧,然后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站在2号学生的一侧,是3的倍数的学生站在另一侧。教师一声令下,好几十个学生纷拥而上,你推我挤,好不容易站好了位置,还有很多位学生一会儿从左侧奔到右侧,再从右侧奔到左侧,最后选择站在了讲台中间。老师从质疑讲台中间的学生着手,从而揭示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其实,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和“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矛盾的,从哲学层面理解: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也即相对平衡时,数学教学就达到了相对完美。“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但是纵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但“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使得数学课中应有的数学思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必要的思维训练得不到落实,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思考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高效的数学世界。
一、植根生活土壤,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生活需要入手,让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提出自己的数学思考,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只有被生活化后,学生学习起来才有趣味。
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实践课:先布置学生回家调查并称一称:一个一角硬币、一元硬币各重几克?一个鸡蛋、一把小刀、一本语文书、一只蜡笔、一瓶墨水各重几克?几粒大豆重1克?几袋盐重1千克?自己的体重、本班最轻学生的体重、本班最重学生的体重各是多少千克等。然后汇报交流调查情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1)根据调查情况,按类分小组,汇报调查结果。(2)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调查结果符合生活实际?哪些不符合实际?(3)比比赛赛,谁能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谁能解答得最快?让学生相互评价。
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促使他们全身心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感觉到学习并不是枯燥空洞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对现实生活进行理性加工,让生活原形数学化。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但是数学应该高于生活,如果在教学中,我们直接将学生所经历过的现实生活“平移”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之成为学生探索的素材,但由于这些素材还比较粗糙,还有很多对学生学习起干扰的因素存在,往往会影响学生的高效学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生活化”之前,我们对所要运用的素材进行理性加工,教师自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解读这些素材,从数学的角度来加工这些素材,然后再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进程中,这样做可以使我们的数学课体现出应有的数学特色。
以“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为例,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引出各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额人民币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各人带来的钱币分类,并请学生通过分类后思考“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便产生了“为什么有的是纸币,有的是硬币?为什么有的币值没有硬币只有纸币,有的既有硬币又有纸币?为什么只有1分、2分、5分等币值,而没有3分、3角、4元等等币值呢?……一系列富有价值问题的自然生成使得这节数学课顿时有了浓浓的“数学味”,学生在尝试解决一个个问题中不断走向深入。
三、学以致用,让数学生活融合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数学化的探索中得到的知识只有在解释和应用于生活时,才能焕发出数学的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到把握好生活化的度,使“生活化”与“数学化”得以和谐统一,让数学课真正富有实效、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09年《小学数学教学》第二期
3、09年《江苏教育研究》第一期
4、《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