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反思 崔西强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新数学课程已经走进我们校园三个年头,它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并昭示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教师能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那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其次,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单一角色转化为学习者、教练员、编著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使教师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路人;最后新数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是人,它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
教育的归宿是学科还是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忽视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这种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因此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知识习得的同时,人格不断健全,道德不断发展,让学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已成为基础教育不能偏离的方向和新的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使命。
1.数学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根据新数学的特点,我尝试在引入新课之前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如讲角的概念的推广时,我让学生计算在7时和8时之间时针和分针重合的时刻应该是7点多少分,得出的结果是7点38分,我又问晚上此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同学们说是“焦点访谈”。我又问现在谁能说说把这档节目放在这一时间播放的寓意吗?同学们都很活跃,都说用时针和分针的重合来比喻生活中的焦点,真是太妙了,太让人深思。这样做给本来很枯燥的角度概念课吹进了一股清风。在平时课堂上我推导公式定理之后,常让学生归纳方法思路,每章结束之后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拓展引伸,结合实际撰写小文档。这样做效果很好,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2.课堂教学应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服务
探究式学习是应该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手段。实践表明,单纯靠传授灌输是不能真正学到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知识,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的过程。如“线性规划”旧教材中没有,但它对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最值问题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我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寻找素材,编制应用题,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学生兴趣很高,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因而学得较扎实。新教材在探究式学习方面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那里是可以大显身手的。
3.数学学习应成为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领航灯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学习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应是一个阶段性的事,也不能一劳永逸,很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本领的增长都是在以后实践中完成的。人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学校的数学学习仅是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和进一步的深造提供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
如“向量”是高一数学中新增加的内容。它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数学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被自然科学的其它领域广泛运用着。很多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建模、类比、化归、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等都巧妙地渗透在教材中,需要教师很好地挖掘。从学生学习发展性角度来看,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因此,今天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更是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盏领航灯。
4.数学学习应该是“书本中学数学”和“生活中做数学”并存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使人们淡薄了对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在以往的数学教材中教学基本远离生活,用公理化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人们的思维,培养人们的逻辑习惯服务的,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数学应正本清源,数学教学的触角应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如高一“数列”教学时,我编制了分期付款购买桑塔纳轿车的应用题,让学生计算不同年限的每期付款金额,并带领学生开展调查,写出《工薪阶层如何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家用轿车》调查报告。这种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促成了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数学真正服务生活开辟了一个窗口。
二、教师应由单一“知识的传授者”向多重角色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也是学习者;通过切实可行的解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又要成为教练员;教师要站在教材编著者的立场纵观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加工,教师也是编著者;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使眼前的和长远的教学效果能辩证地统一起来,教师也是研究者。
1.从读懂学生是走进新教材的起点来看,教师要努力当好学习者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学习者的发展,教好学生就得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体验学习,读懂学生比读懂教材更重要。因此对于教师来讲,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外,还要熟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知晓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哪些认知偏差和心理障碍。我觉得数学教学的成功并不在于学生能完成多少课本或参考资料中难题,而在于能提出一些有独创性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再提问、再发现。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有学生就提出将到两定点的距离和、差为定值改为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那么其图形是什么呢?有些学生还提出了将定点和定直线改换成其它的几何元素,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曲线呢?我告诉他们,有些问题是要用高等数学知识才能解决的,有些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时,教师被学生问住是一件好事。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提问,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
2.从数学教学“教、学、练”的特点来看,教师应当好教练员
数学知识本身是为解决数学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数学学习是一个通过长期训练将数学知识和能力内化上升为数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数学教师更应善于充当教练员的角色,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真正学会数学。
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题中的思维训练来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新数学在习题的选配上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各类学生都有提高的机会,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觉得教好数学,“教、学、练”三个基本环节是不可偏废的,特别在练的过程中应淡化形式,讲究实效,并通过练习及时捕捉有用信息,不搞“题海战术”。
3.从数学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也应是教材的编著者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以致造成了不少数学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教什么;离开了参考资料就不知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更可笑的是一些教了十多年书的教师,还不曾编写过一个题目。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调控教材的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理应成为教材的编著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合理选取和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如三角中的“诱导公式”教材是分几次完成的。但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先把这些公式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使用中掌握巩固,这样教学效果很好。当然,自由的选取和编排,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增删教材的有关内容,而是在全面把握编著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既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4.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这是天经地义的。教学和教科研是彼此分离的,教学科研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科研活动教师平时很少问津,即使参加也是作为一种点缀和形式。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是一种反思性与实验性教学。新数学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然后不加取舍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我觉得教师应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结出“原创性”的成果。为了能早日走进新数学,教师应以主动的姿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学习新的理论,探究新的领域,总结新的经验。
我觉得把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是眼前新数学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一种前提条件。
三、新数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突出地位。为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增设安排了每个学期至少一个“研究性课题”;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安排了“实习作业”,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1、重视知识发生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上每一个概念的引人都是由于生产实际需要或研究某些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重要定理的证明往往也体现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也就是在当时研究某些问题的需要而有所创新方能突破。因此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不断感受到随着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要是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2、创设情景,形成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景,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教某些定义时,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及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建立新概念,然后再看课本加以对照。比较你所写出的概念,定义是否比课本上写的还要好,好在哪里?或者你感到自己写的概念、定义没有课本上好,不够在哪里呢?这样不仅把概念理解得更深入,同时也创设了一个人人动脑人人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但又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心理素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3、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创新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创新意识的形成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学家西蒙说“对榜样的模仿,促进了创造性的智慧,从而对创造性产生有利的影响。”在班级集体里,学生的意识倾向与老师的导向的榜样直接相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创新的例子。如:数学家高斯在10岁时就发现了“1+2十3十…+100”这道题的特点,发现了快速的计算方法。典故“司马光砸缸救人”的突破常规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发现班级集体中有创新精神的苗子。例如经常会有学生不完全按照老师规定学生的书写格式、解题步骤以及解题方法。我们不要一概加以否定,仔细分析一下是否有某些合理性,是否有某些标新立异之处。如果发现了闪光点及时发扬,引导鼓励,不仅对受表扬的学生往往会终身难忘,而且以后还会经常别出心裁去思考问题。同时对全班其它同学也起了导向作用,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欲,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4、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很难想象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里,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攀登科学高峰的。即使有丰富的想象力,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但缺乏基础知识就会使他要想解决的问题不能圆满解决,甚至半途夭折。因此在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处理好与基础知识的关系。在基础知识中对于一些死记硬背、模仿性习题等应加以控制。而其中有关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予以加强,这是学生终身有用的思维方法,是继续发展,创造能力的基础。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5、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活动的起步器。想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设计师。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问题,同时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在这过程中要注重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 规,寻求变异,伸展扩引,标新立异的一种思维倾向和思维活动。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力都可以看成是:创造能力=知识量×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 一种思维活动。显然没有“求异”就不可能“发散”,要“发散”就必须“求异”,而当发散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时,就达到了求异思维的最高境界——标新立异,也即出现了创 新。因此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开放题,让学生对问题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再进一步可让学生删改条件,探求结论,都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6、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潜能,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必须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思维还欠成熟,他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猜想,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乃至有些古怪,教师都要先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充分保护那份可贵的好奇心,同时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进一步解决问题。由此可先为了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或学生做大量模仿性习题然后校对答案的教法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改进教法,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素质,如何培养是教育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实上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把提高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才能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给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让我们扬起课程改革的风帆,乘风破浪,为驶向那展示教师生命价值的彼岸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