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摘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纵观诸多的课堂合作,却发现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并不尽人意。本文罗列了合作学习三种误区,并对症下药,从选择合理的素材、组建合理的小组、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以及对小组进行积极评价四方面阐述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 探索交流 合作小组
自从《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后,广大教师一直都在积极响应。诚然,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已经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适合学生各种学习风格,为学生提供着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常常能看到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但仔细类比,也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合作学习充斥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合作学习成了教师的“作秀课”
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课堂无效提问、无效合作讨论过多,甚至有人误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广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其价值不能真正体现出来。
第二:合作学习成了好学生展示的“舞台”
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是“好学生”扮演了教师的角色,那些学困生在小组中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处于被动地位,也没有表现的机会,他们往往会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这种合作学习只是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加之教师课前未作充分的考虑和准备,使学生的交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第三:合作学习成了只合作不自主的“怪胎”
“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独立地发现应有的结论”,如果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老师提出问题后,便立即按组讨论交流,就不便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针对以上现象分析,本人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克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选择合理的素材
素材的选定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合作学习,应该注意适当的选择。
1.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问题。
初中学生求知欲旺、好奇性强,如果适时地提出争论的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就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取长补短,从而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后,同学们基本上会应用SSS、SAS、ASA、AAS这四种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时教师趁势提出了如下问题:“能用‘SSA’的方法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这时在同学们那里好象炸开了的锅一发而不可收,有的说可以的,有的说不可以,但他们一时都说不上合适的理由来解释这个问题,于是我采用让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要求各小组说明理由。讨论开始后,各小组纷纷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有试着画的、有做实验操作的、有直接写理由的……,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发现,“SSA”有时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有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分情况进行讨论,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讨论)这样通过对问题的争论,不但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而且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2.要选择规律性强、应用范围较广的定理或公式。
对于一些规律性强、涵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开展合作学习,比如“用字母能表示任何数”,这一数学思想可以通过学生在搭建火柴棒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最后明确了“用字母来表示任何数”的实际意义。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教师可将问题分解,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教师可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结论。问题如下:一块田地分成如图1的四块部分,分别种植A、B、C、D四种不同的作物,问这块田地的面积是多少?和小组同伴交流你的做法,能否发现什么结论吗?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两种答案:从整体上考虑可得到答案为(a+b)2;从部分考虑可得到答案为a2+2ab+b2,再经过验证,他们就能大胆猜测(a+b)2 = a2+2ab+b2 ;经历了合作学习,学生在头脑中将实际问题背景,以及公式的产生过程建立了联系,因而对公式掌握得比较深刻,在应用中很少会出现如“(a+b)2 = a2+b2”这种错误。
3.要选择开放型问题和解决途径多样化的问题。
由于开放题是一些结论开放式、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因知识基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结论。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有一个顶角是36°的等腰三角形,试着把它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写出每一个三角形的度数(要求至少写出三种不同的分割方法);在等边△ABC所在平面内,同时满足△PAB、△PBC、△PAC都是等腰三角形的点P的个数有几个?像这两道问题的条件,解题途径与结论都呈现出很大的开放性,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必然加深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理解。
4.要选择难度大、需多人合作才能解决的内容。
有些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样,相对于个人而言,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例如:在学习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我出了这样的问题,以下这些都是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吗?从这些图形中,你能总结出立方体表面展开图的一般规律吗?
这是仅凭个人的力量一下子无法完成老师所提的问题,他们需要通过小组的力量才能逐一对这些平面图形进行验证,在动手操作、小组分工、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出了一般规律,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一型
一三二型
三个二型 二个三型
二、要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配合完成任务,这是积极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1.小组人数要适中
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要适中,一般4---6人为宜。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体。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有足够的表现机会。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2.组员搭配要合理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各异,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会有不同的反映,有的学生信心十足,有的学生犹豫畏难,有的则茫然等待,因此, 我们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该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调配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能互相影响、互相切磋、互相欣赏、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组与组之间不相上下,便于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与竞争。
3.组内人员要明确分工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角色明确的分工才能带来合作的成功。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为使全体成员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组内各角色最好实行轮换制,但要注意各角色的培训工作。通过合作交流,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维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以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三、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智慧就不能发生碰撞,思想就不会实现交融。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如有些讨论时间小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喳喳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这样讨论,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起好教师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增强了“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在小组间有意识地巡视、倾听和观察,倾听学生的讨论,观察学生的合作,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比如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出现冷场,教师要协助小组长组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出现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时要及时调控;对个别小组顺利完成合作任务,教师要当场给予表扬。例如:在“平行线的识别”的新授课中,教师讲完平行线的三种识别方法后,按教学设计讲解例题: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60°,
∠C=120°,AB与CD平行吗?
AD与BC平行吗?
前半道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了,但对于后半道题,学生个人较难准确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来得出答案,但小组讨论有时也会出现错识的答案。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后:
学生A:AD∥BC,因为∠B=∠D,所以∠C+∠D=180°,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这时教师可以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这位同学的说理是否正确,在无人提出反对意见时,教师可做适当的提示。我的处理是:
师:看得出来你们都动过脑筋了,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A同学在回答时用到了这样一个条件∠B=∠D,
那么∠B与∠D是否一定相等呢?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同学恍然大悟,但可能也有部分同仍然执迷不悟,这时教师可以画出上图给予说明。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的一个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的教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教与学步调一致,这表现在能够提供给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机会,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师生互动并不是形式上的一问一答,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调整教学,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识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不能拘泥于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教条地进行,教师的教应随着学生的学而变化,学生的学随着教师的教不断地深化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互动。
五、实施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活动则是以培养高素质、会学习的“学生”为宗旨。同时也将它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进步。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决定奖励与认可的做法,有利于我们走出应试教育,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评价与奖励机制,使其在合作学习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教育,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通过奖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评价与奖励机制,使其在合作学习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所以我们教师应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走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金旭颖.《中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2003.9
(2)张伟增.《中小学数学》“谈数学课中活动的设计”20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