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层次教学浅论(二)
(2)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大胆变革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不外乎两种形式:第一,“平行结构”分班和“划一的教学模式”,前一种为不管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把他们分成几个平行班,以同一的教学要求、同一的教法、同样的例(习)题、同一张试卷进行教学和评价,其结果“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难提高,学困生受不了”,它将使学生中已经悬殊了的两极分化现象更趋严重。第二,“分离结构”的教学模式,有部分学校按学生程度分为快、慢班,其弊端是:差班学生心理压力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差班管理难度大,教师积极性不高;固定不变的“好”、“差”班挫伤学生自尊心,不符合教学规律。分层次教学可改变这一现状。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践途径
在进行分层次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践途径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又使学生的负担适当,关键要在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的效率上下功夫,这是两个主要的研究内容,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着重谈谈自己的看法。
1.学生分层建组的划分方法
层次划分要求教师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可以采用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层前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分层后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地作些调整,合理地进行升降。一般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下、中、上分为A、B、C三个层次,开始时C层次人数适当多点,A层次人数适当少点。学生层次划分后,再按自愿结合的方式组成互帮互学小组。教师主要检察A、C层次的,抽查B层次的,这样对教师来说可节省一些精力,有利于钻研教材,进行分层次地备课。对学生来说,既有了互帮互学的机会,又锻炼了能力。
2.课堂教学中的层次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是学生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过去长期形成的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举例、学生模仿这样一种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的教学方法,既不利用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又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正确统一起来,教师应抓住重点,使教学内容少而精,以保证A组学生能听懂,B组学生能掌握,C组学生有发挥的余地。在讲授新知识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结论,得出那个结论的过程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弄清了结论的来龙去脉,才能对它理解深刻,牢固掌握,而且每个结论都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所得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具体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思路,运用了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也就学到运用知识的本领。在例题教学中,分析要透彻,选择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选择,要教会各层次学生敢于选择和学会为何选择,讲清选择不当的原因,从中归纳出解题的法则。数学课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出现及巩固,都离不开具体的实际例子来印证和加深,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可见例题讲解的重要性,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因此要上活数学课,例题设计切忌照本宣科或重复讲解,要敢于越“雷池”,善于越“雷池”。教师若一成不变地照宣课本例题,就会挫伤学生预习的兴趣和能力,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设计例题呢?这一步教师既要注意“保底教学”,又要兼顾“培优教学”。可根据课本例题,增加一些过渡性的小题,铺设阶梯降低难度,让A组学生走起来容易且能自己走上去;也可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挖掘加深,进一步延伸,将例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调动C组学生的学习潜力。总之在教学中要运用变式,讲究逐步设置障碍,不断增加创造因素,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3.练习中的分层次实践
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或半独立地完成作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两方面的内容。由于学生在预习时都已完成了课后练习,新课讲完后,可让学生在课内自己批改所做的练习。教师巡视后,再对各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及时纠正,这样便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对错题的认识,又可节省时间。然后教师可补充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各层次的学生上来板演。补充的练习题教师应精心选择编排,根据教学目标把众多繁乱的数学题目归类、整理,成为有序的练习题组让学生练,并把较难的习题铺设好台阶,启发学生,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样课内练习扎实、丰富,既巩固了知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分层次教学浅论(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