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层次教学浅论(三)
对于课后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一刀切,否则会使A组同学吃不消,C组同学吃不饱。因此,布置课后作业要精心安排。对A组学生的作业实行面改的方法,及时地点拨、辅导、纠错;对B组学生在完成作业本中作业后,加一些典型题,重点题,这样既巩固双基,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C组学生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指导他们读一些好书。并选择重点题目定时完成,教师可定期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从中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启迪学生的思维方法。
4.考核、评价的分层次实践
分层次教学是使所有学生通过教学都有所学、有所得,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但整体水平提高后,并非不存在低层次的学生,只不过此时的低层次比原先提高了,分层次教学就是在这种递进中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水平的。但不管如何,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层次始终是存在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在考核和评价中也应进行分层次。比如试卷的命题,应改变传统的做法,可以将一份卷分基础题和层次题两部分,基础题为各层次学生必做题,层次题指同一大题里安排一到三个层次的题目,各层次做相应题目,难易度不同,但各小题的所得分相同,这样使低层次的学生能享受得“高分”的喜悦,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因得高分而产生的自满思想。
潘文生.数学分层次教学浅论.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5期
数学分层次教学浅论(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