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二)
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勇敢和目的性的培养问题,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问题之一"。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不遇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不能不靠意志来支撑。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如果这时学生没有树立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学好数学这门学科的。如何帮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呢?
1.加强目的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正确的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和动机,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
(2)采取适合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及时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3)利用正确舆论的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利用学习反馈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自觉学习习惯
学生对学习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就是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启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
3.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
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寻找出不同的教育方法。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很多学生因为意志不够坚定,初遇困难便退缩放弃、灰心失望。这就要求我们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给予帮助,坚定他们的意志。
四、相信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而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他们最大的信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注意观察、分析、了解。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同时指出他们的智力水平、能力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较并不弱,而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并善于观察,力求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予以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有失误时,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提供适当机会让他再尝试。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应该及时启发,帮助他获得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并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也便有了动力,敢于表现自己,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他的智力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学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面对困难的勇气也会大增,从而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对于学习越来越得心应手,自然而然的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然也就不会反感,通过努力的学习,随着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了解、深入,人们会表现的更加的自信。如此良性地循环下去,就可以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大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也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高,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数学教学 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及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利用它们来推动、调节学 生的智力因素;反过来,学生的智力因素表现活跃必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进 取心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只有有效地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紧 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地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但 智力是种相对稳定的因素,其中先天的成分居多。因此,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现代教 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学生智力因素发展相对均衡的今天,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及提高显得尤 为重要。
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姜昕.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