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它们的特征。教学重点 :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教学难点 : 理解假分数的两种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
课前交流
上节课我们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用到了分饼的方法,我发现同学们对分饼比较感兴趣,那这节课我们就从分饼开始好不好?
一:由除法引出假分数
1、15张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张?谁会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5÷3=5)
如此过程依次板书:12÷4=3; 3÷4=3/4; 那谁还记得分饼时怎样得到的3/4张饼?
学生:把3张饼重叠平分成4份,拿出这样的一份就是3/4张饼。引导说出:3个1/4张也就是3/4张。
2、如果5张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张?列式:5÷3=
根据以前的经验同学们猜测一下每份是多少张?5/3张
同学们手中都有这样的圆形纸片我们就把它们看成是要分得饼,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对不对。
学生操作 …
待操作基本结束,请先完成的小组到前面汇报验证方法及结果…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将5张饼平均分成3份得到的每份都是5/3,经验证猜测正确。
3、在前面操作的基础之上想象7张饼平均分成4份的过程及结果…
4、继续想象:9张饼平均分成5份; 27张饼平均分成13份的过程及结果,教师板书算式及结果。
小结: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飞跃,以前我们只会计算这样的除法(手指15÷3,12÷4)现在当商得不到整数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分数的出现使得任意两个整数相除的结果很容易的表示出来,从此除法计算畅通无阻。
二:分类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老师再出一组除法计算,你能很快的计算出商吗?
1/7; 2/7; 3/7; 6/7; 7/7; 11/7; 14/7; 20/7; 21/7; 22/7 …
黑板上出现了一组分数,同位两人能否制定一个标准把它们加以分类。
研究、讨论、汇报…
整理学生的分类结果会有以下几种可能
1、﹤1的一类,=1的一类,﹥1的一类。
2、≤1的一类,﹥1的一类。
3、﹤1的一类,≥1的一类。
达成共识的圈出来,产生分歧的是7/7到底归哪一类更合理,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分数7/7;14/7;21/7你发现什么?
这些分数都可以化成整数,所以归于一类比较合理,因此﹤1的一类,≥1的一类。
小结两种分数即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及与1的大小关系。
你还能说几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吗?…
真分数只有这几个吗?…
你能说几个假分数吗?能说多少个?(无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
老师说几个分数请你来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9/10;20/13;12/30; 100/100; a/a; a+1/a; a-1/a; b/a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且知道了为什么要产生真分数和假分数,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的时间继续探讨关于分数的奥秘。
四:随堂检测(略)
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
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力图把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又带有形象性,尽管对一些抽象的知识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但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还要借助直观教具帮助才更易于理解掌握。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设计了平均分饼的环节,在帮助学生充分建立真、假分数表象的同时又渗透分数与除法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已得到初步的发展,能通过迁移类推掌握部分知识。所以在用圆形纸片表示将5张饼平均分成3份这一动手操作、探索的环节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加以类推,7张饼平均分成4份,9张饼平均分成5份……直至最后呈现出的是算式及假分数表示的计算结果。此时已经脱离开实物而上升到数学语言和形式。同时也符合学生由表及里、由直观到抽象培养锻炼数学思维的过程。
在真、假分数分类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允许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研究、各抒己见,只要是分类标准统一、有理有据均加以肯定。最后的矛盾和冲突集中在分数值等于1的分数的归类问题上,此时教师适时地标注7/7;14/7;21/7这几个分数,学生恍然大悟,达成共识,难点迎刃而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的认识,建立完整的分数概念。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学习、研究过程中,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通过本课教学,有几点启示:第一,要求学生探索研究时,研究要有物,要有明确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在选择可供研究的内容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能力,尽量选择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避免使学生空想纯理论的东西,研究无物,言之无物。第二,要有实践空间。一幅好的水墨画,必须留有一定的空白。同理,在研究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但最终仍将为实践所检验。再直观、形象的材料也只是材料,并不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解决而后迁移”的目的才终将达成。第三,研究要有分工。小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若一个孩子负责一项研究的全过程,似乎勉为其难。及时组织学生分组后再分工合作,则集众人之力可大成——研究易成,团队精神易存!最后教师适时地、适当的点拨、提示亦不可或缺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研究与合作交流能力是大势所趋,我们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继续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必将找到一条更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数学教学之路!
反思的结构是否应该这样:教材是怎样呈现这部分内容的,有什么不妥之处,我是怎样改的,为什么,效果如何,给我的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