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民”思想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更应该是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社会公共事业范围越来越广,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应出现多模式、多理论、多方法的极大可能。而在所有理论构建、制度建立、方法实施的各环节中,都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因为公共事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而“人”正是社会的真正主体。现在在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宣传上,有人片面强调公共事业管理改革和发展之路是精简机构、节约政府管理的成本。公共事业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社会、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源自公共事业管理相关各层面发展的变化必然。如果片面强调节约成本、精简机构,在目前失业下岗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经济意识过强的现实中,是非常不利于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发展,不仅可能丧失一部分的支持力量,也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误操作。所以将有着“重民”传统政治文化因素的“以人为本”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个正确的选择。
3、社会民众成为管理公共事务中坚力量
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是现代政府改革运动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基本前提。在西方发达国家,公民参与管理是公共机构治理的基本手段,是提高政府绩效、增加政府透明度、防止政府腐败、限制政府权力、完善政府与公民沟通渠道、实现社会和谐的最基本制度安排。2000年以来,欧洲大陆掀起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运动,提出了“共同管理、自我管理、透明管理”的口号,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了对公共机构绩效评估的方法。公共机构的普通职工对公共机构内部的管理,包括人、才、物的使用有了实质性的发言权。参与管理提高了职工的自觉性、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了组织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人民基本利益的一致性,民主参与管理是社会主义公共机构的本质要求,这样做有利于从根本上限制公共机构管理层的权力,扩大群众管理公共机构的自主权,从而增加组织内部的沟通,实现组织目标,为在全社会实现全面和谐建立坚实的基础。
在有些地方,一些宣传口号已经在各种场合出现,如“人民城市人民管”、“小区是我家,维护靠在家”等等,社区的“巡夜团”、“防火团”都是由一些民众自愿组织起来,成为我公共事业管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4、倡导“清廉”,强调“不赢利”为目的经营公共事业日趋完善
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理论制度、方法、法律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因此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尚清官”的政治心理应当积极倡导和宣传,许许多多的高风亮节的古代官员的事迹都是非常好的宣传素材。
“不赢利”就是要坚决杜绝将公共事业管理作为营利的手段和工具,避免将公共事业管理营利现象的合理化、正常化,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过程和公共事业管理行为规范的监控,严格管理,运用经济的、法律的、纪律的手段进行治理,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强法制建设,使公共事业管理权力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改变依靠公共事业管理权力吃好处,权钱交易,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的现象。我国的《行政许可法》已经迈出了积极的一大步。行政许可法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费用的,所收取的费用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对于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依法给予处分;行政机关实施监督检查,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许可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5、相关制度及规范日趋完善,促进了公共事业管理发展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经在某些方面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需要完成的工作还很多,主要包括:
(1)走市场化的道路,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生产公共事业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我国的三峡工程,预计动态总投资将达到2039亿元,如此庞大的物质消耗非公共财政所能独自承担,私人资本更望尘莫及。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准公共产品来说,走市场化的道路是合理的发展趋势。作为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只要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公共领域,都应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如今年初国务院通过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是这样的一部很好的法规;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监管,引导企业走良性发展的道路。作为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来说,一方面通过合理的价格机制获得适当的利润,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企业和公众的双赢。
(2)加快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建设。非营利组织在发展我国的公共事业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它能化整为零,聚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它能满足社会大众对公共产品多元化的需求;它能增强社会保障的功能,代表弱势群体的心声;它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非营利组织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协会、学会、研究会、联谊会、商会、行会、学校、医院、福利院、体育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团体等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为此,我们要积极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如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确立各个方面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加快非营利组织的自治化进程;运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依法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和管理等等。
(3)实行“政事分开”,净化机构性质,改革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事业单位的弊端日渐暴露出来,如财政负担过重,社会效益不高,人浮于事现象严重等等,这与和谐社会对它的要求格格不入,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是大势所趋。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应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进行分类改革。对于具有生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如出版社、城市公用事业等,把其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走企业化的道路,即要采取市场提供的方式;对于具有较大外部性又有一定内部性的事业单位,如高等学校、医院、风景名胜区等,应采取成本分担制的形式,既需要一定的财政投入,又需要对消费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弥补巨大的成本,即要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对于纯度较高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基本医疗保障、大型水利设施、博物馆等,这类事业单位难以走向市场,仍然要靠公共财政的支持,即要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公共财政遍地开花的压力,又增加了公共产品的数量、提高了公共产品的质量,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社会力量管理、监督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与公共事业管理(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