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目标是根据儿童音乐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以保证教学内容与儿童学习能力相符,既不超越儿童的认知学习能力,又不低于儿童的己有经验。学前音乐教育中课程的目标定位有助于将这些隐性的、有效的学前音乐教育资源科学地分析、整合、实践,从而构建学前音乐教育的优化课程。
一、学前音乐教育特点
低年级学生正是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期,身心发育和性格发育都不成熟。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能改变的。2——7岁得幼儿经历的是一个动作感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各种感觉运动形式来转化为一般的表象或是形象思维。幼儿的接受能力较快,进入幼儿园接触音乐的机会明显增多,晨间活动有音乐的相伴,音乐课上有动听的歌声,每时每刻都有音乐萦绕在孩子们的身边。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幼儿对音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音乐教育要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进行。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也是浅层次的,他只会从歌词去理解,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选适合幼儿的歌曲,如:《两只小小鸭》、《袋鼠妈妈》,轻松欢快的旋律,活泼可爱的形象,简单易记的歌词内容,使幼儿快速融入,音乐感觉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幼儿的心理爱好和发展是幼儿产生音乐兴趣的基础。
幼儿天生就具有天真活泼的一面,所以,要对音乐有兴趣,不能强求幼儿死板的接受。这就要求音乐教学活动内容设计需情节化、趣味化,使幼儿对每个音乐活动的角色感兴趣,不自觉的被吸引到其中,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兴趣扩大。音乐教学活动中离不开游戏的过程,节奏明朗、歌词富有童趣是音乐的重点体现,并且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在音乐活动中更应配以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这样会使歌曲富有童趣,在边唱边游戏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会更易接受。
二、学前音乐教育原则
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音乐,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自己喜欢的音乐,孩子们往往能主动参与,并积累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如《送我一支玫瑰花》、《挪威舞曲》、《瑶族舞曲》等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清晰,结构完整,其中又饱含着动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积极地体验着乐曲里喜悦、忧伤等感情色彩。
创设轻松愉快的音乐活动氛围,让幼儿愉悦、自信地进行交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更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宽松、自由、平等、和谐的活动氛围,能使幼儿感受到愉快和安全,并在积极的心态下充分地感受、理解、表现。音乐欣赏时,我总是和孩子一起扮演着某一角色,成为他们活动的伙伴,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与孩子对话、互动。此时,老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和想法,时刻关注每个幼儿的不同需求,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三、学前音乐教育的策略
1.给幼儿的思维松绑。孩子欣赏音乐的角度与我们大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时,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在思想上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想法。如欣赏《梦幻曲》时,孩子们想象出了很多幽默、滑稽的故事,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造型表演了出来,虽然很多孩子的动作很稚嫩、滑稽,但是我总能一一给予鼓励和肯定,给他们的思想松绑,让他们能大胆地表达出来。
2.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幼儿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目标可以对儿童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但绝不能代替儿童的主体实践。教育者的教育影响能够促进儿童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时,教育的既定目标才可以得到最好的实现,教育的理想效益和最优化才可能达成。因此,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中,幼儿教师必须考虑和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儿童的主题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欣赏音乐时除了倾听之外,我们还需借助教具、语言,并配合动作,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动”起来,以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如:欣赏乐曲《小白兔和大黑熊》时,引导幼儿借助生活常识,用语言描述小白兔轻巧活泼、大黑熊笨重缓慢的形象,感知描写小白兔的音乐在高音区,大黑熊的音乐在低音区之后,可以请幼儿分角色戴头饰随音乐表演、游戏,整个活动显得轻松、活泼,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诱发幼儿的音乐创作灵感。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那些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的事物易生美感。活动中,我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及幼儿审美需求,采用图片、实物、道具、服饰等生动有趣、幼儿易于接受的事物创设环境,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使幼儿乐于表达对美的感受、理解和想象。
4.通过反复练习,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通过节奏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更易为我们的孩子们喜爱并接受。它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我们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分享,是培养幼儿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幼儿在倾听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再听音乐的不断反复中,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逐渐提高。体验式音乐欣赏活动的这种模式通过创设丰富的、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多通道参与多手段渗透,让幼儿对音乐欣赏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激发起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因此,我们要把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绘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各种体验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目标,让音乐成为幼儿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让幼儿真正深入到音乐的艺术殿堂。
总之,幼儿天生就具有天真活泼的一面,所以,要对音乐有兴趣,不能强求幼儿死板的接受。这就要求音乐教学活动内容设计需情节化、趣味化,使幼儿对每个音乐活动的角色感兴趣,不自觉的被吸引到其中,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兴趣扩大。音乐教学活动中离不开游戏的过程,节奏明朗、歌词富有童趣是音乐的重点体现,并且由于幼儿年龄偏小,在音乐活动中更应配以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这样会使歌曲富有童趣,在边唱边游戏的学习过程中幼儿会更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