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930
论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摘要]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家园同步教育,才能使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受益终身。
[关键词] 家园配合、同步教育、行为习惯、家庭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章第二十三条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性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了教育好幼儿,幼儿园和家庭必须取得密切联系与配合,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情况与要求,使双方教育取得一致,共同完成教育任务。然而,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现个别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以为我为中心,不能与伙伴友好的相处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呢?
一、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也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谓“家园配合,同步教育”主要是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这是家长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养孩子的水平是为了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是为了使家园能配合一致地进行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多次利用家长会、个别谈话、家访、专家介绍等形式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长园地上每周一篇有关文章,为家长提供了行动指南。它在幼儿礼仪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家长对照这些要求去做,就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开展家长会、宣传栏、是完全必要的,但光做这些工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搞好家园间的经常联系与沟通,需要深入细致、个别化的家长工作,方能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以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1. 教师和家长要有正确的教养态度
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过度的溺爱,放纵孩子决不是真正的爱。现在绝大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家中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归他(她)一人所有,家长对孩子的爱,只知道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孩子只知道享受。要让幼儿知道自己是家庭和幼儿园的一分子,那么在享受别人给予他(她)爱的同时,也需要有所付出。就像一位作家说的:“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他付出的爱被人们接受并珍藏时,孩子就会强烈地感觉到被爱的尊贵与神圣。”因此,应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师不要总认为孩子小;家长也不应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干点活就吃了亏。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如:在幼儿园帮助小朋友;擦桌子;整理玩具柜、床铺;自已穿衣、系鞋带(大班),在家里,帮助妈妈做些适宜的家务活,使孩子在劳动中感知教师及父母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照顾,从而体会劳动的艰辛,并且使他们的自理能力得到了锻炼。
2.教师和家长应为幼儿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
我的一位同事有个三岁的孩子,见爸爸吃完饭不收拾碗筷,就说“爸爸是在吃米粉吗?”在孩子的潜意识中,认为爸爸吃完饭,碗一推就离开饭桌,就像在馆子里吃米粉一样。可见成人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好模仿,教师和父母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家庭、幼儿园、学校是世界上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和教师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教师和父母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古人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教师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在家里父母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邻居、对来客热情有礼貌,孩子就会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尊重、爱护别人的习惯。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作为教师和家长就应该在幼儿幼小的心里播种下良好行为的种子,定会在孩子身上收获到良好的习惯
3.帮助家长提高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什么是习惯呢?就是人们在不断地重复中逐渐巩固下来的、在一定情境中会下意识地出现的某种行为。行为习惯包括人在学习、生活、道德实践中无意识地自然出现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养成,是在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动力定型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年龄越小,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