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270
论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简称“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这个过程,正好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所以不难看出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的转换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正因如此,针对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合理、正确的培育无疑就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定因素之一。这个过程,也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有教育家甚至认为这种转变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要比中考、高考都要变化巨大!幼小不衔接就会造成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发展。我认为造成幼小不衔接的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
一、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一)教学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减少。
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得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教师常用直观教具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得基本训练。儿童必须勤奋的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二)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
幼儿园各项活动动静交替,每天上课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其他时间以游戏为主,午睡两个小时,小学生除了早读课外,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午睡也得不到保证。
(三)师生关系不同。
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
(四)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多彩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进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内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
(五)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和期望。
学前阶段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已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共识。幼儿的学习压力小,自由多,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小学阶段社会及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家长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儿童的学习压力大,自由少,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因此“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成了每个幼儿园的重要工作。随着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的结束,孩子们将步入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小学。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步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
二、“幼小”有效衔接工作的主要方法: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得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的面对小学生活呢?作为幼儿老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好有效衔接工作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和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情感体验。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很多幼儿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感到困难。独立性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学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脱衣服等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找老师反映或寻找帮助,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因此,幼儿园里必须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并让幼儿真正感到与老师、朋友在一起的愉快,从而愿意投入到交往活动中,增长自己的人际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在生活制度上有所改变,如缩短午觉时间,适当延长上课时间、要求举手发言等,让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有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的规则的时间。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等。认为这些是小事,“树大自然直”,这是不对的。习惯不好的,以后很难纠正,对学习的危害是很大的。幼儿期间,教师和家长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严格、一致、一贯地要求,习惯才能建立。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学习不仅仅是有聪明的脑袋就行,离开良好的入学的影响很大,与学习成绩关系密切,也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成圣学习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就在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甚至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地教。这一现象在一些幼儿园也不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