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793
论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
[摘 要]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健康心理 关系 建议
身为人母,对孩子的教育始终不敢放松,也不愿太严厉。公司一名同事,28岁北京女孩,就因为不想再被母亲管,缘于其母一句:要想我不管你,除非你结婚。而与结识不满两个月的男子结婚。婚后不满几个月又闪离,而她离婚的消息也是在瞒了家人半年后,她外公的病床前家人才知道。这件事一直困惑我,平时里母亲对她关怀备至,为何这种家庭环境让她如此抵抗?又是何种教育方式使她28岁时,还做出种种幼稚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这与父母从小的教养方式关系紧密。幼儿的健康心理是整个人生的心理基石,我们万万不能忽视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人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子女的。随着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加深,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则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家庭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产生影响,而这一切都必然会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在所有的相互作用中,教养方式与父母行为的对幼儿的健康成长的直接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也可以说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它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活动中体现,而且从父母对儿童行为规范的传递中体现。儿童一出生,首先是作为一个生物个体而存在,其最基本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长时间的精心护理、照料。与此同时,他又开始了由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社会化过程,这意味着儿童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技能,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最终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切同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的引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