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089
浅谈中班攻击性行为的策略研究
[摘 要]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间的矛盾也是越来越多,慢慢地班级里的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也增加了。中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不完全,道德感、意志行为、人格等开始逐渐出现雏形。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若不及时加以矫正,不仅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造成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交流障碍,影响长大后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交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运用实质性的研究方法来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揭示其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矫正方法,在实践工作中实施、小结,以期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中班 攻击性行为 策略正文
一、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中班的孩子年龄在4—5岁,此时的孩子精力开始变得充沛,身体的协调能力也比小班进步多了,变得比以前好动多了,生活中的他们也渐渐的学会了分享和合作玩物品、玩玩具,但同时他们也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觉到强烈的愤怒和挫败感。二、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其人际关系的还没有行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时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他的出现表明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了不协调。同伴间的冲突一直被认为是“攻击性行为”。
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幼儿所处的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