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503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摘 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理论背景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进行纠正。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这种孩子长大后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尽早干预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与矫治,以减少幼儿间的伤害,促使他们更健康地发展。指导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家长掌握一些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的认识和对待孩子,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关键词]攻击性 调查 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攻击性行为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严重困扰。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乃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患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也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常常挑衅同伴,无故对同伴动手动脚,或突如其来地推撞、咬伤、抓伤同伴。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等。有的孩子从小“唯我独尊”,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于是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进行纠正。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认为,性器期(3-7岁)儿童出于无意识的好奇会造成以后许多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因而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对未来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例如,在一个班里,常有那么几个幼儿,不是今天推了这个,就是昨天打了那个,整个班级不得安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一般会说:“我不跟××玩,因为他老是打人”“他总欺负小朋友,把人家弄哭,我不喜欢他”。在幼儿园,由于一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幼儿的影响,常常导致受其欺负的小朋友产生心理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使得老师和家长工作处于被动地位。而且,由于攻击性幼儿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使得老师需花很多时间来解决因此产生的矛盾,故而很多老师对这样的孩子也感到头疼。攻击性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更要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这种孩子长大后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资料表明,70%的暴力少年犯在早年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们幼教工作者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尽早干预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与矫治,以减少幼儿间的伤害,促使他们更健康地发展。
二、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
我们采取家访、问卷测试、观察记录等方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对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等,了解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如家庭环境、教育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