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467
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新世纪对新一代人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人的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这已经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是,从大量的调查资料和研究结果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当今我国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许多父母在家庭教养中,往往只注重孩子有形的身体生长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一、镜头回放
镜头一:某幼儿园门口,早晨孩子入园时——
孩子:重复着每天相同的动作,忸怩地看着自己的爸爸,迟迟不肯走进幼儿园。
爸爸:(好言好语地)宝贝,先进去吧!爸爸买很好吃的点心放在车上哦!
孩子:仍不肯迈步,因为前几次都是用这样的手段达到让爸爸妥协的目的的。继续扭扭捏捏不肯进幼儿园,也不理会老师的劝说)爸——!爸——!……
爸爸:(很温和地)好!好!爸爸就去买!(爸爸飞快地下车向商店奔去)……
孩子:接过爸爸买来的点心,洋洋得意地走进幼儿园……
镜头二:某家庭中,当爸爸得知孩子在孩子园打别的小孩时——
爸爸:一把将孩子拉到自己面前,凶神恶煞地:说!今天为什么要打小朋友?
孩子:(恐惧地看着爸爸)谁叫他不给我玩具玩……
爸爸:不由分说,举起右手一巴掌打在孩子稚嫩的脸上:叫你不听老子的话!打死你!打死你!
孩子:小脸上马上显出五个红红的手指印。孩子用一只手捂住脸,眼泪无声地流下脸颊……
镜头三:某娱乐场所,妈妈正与同伴搓着麻将——
孩子:(请求着)妈妈,带我去玩滑梯吧!……
妈妈:(不耐烦地)自己去玩吧!妈妈这里忙着呢(继续搓麻将)!
孩子:情绪低落,边走边嘀咕:妈妈从来不陪我玩,总是叫我自己玩,自己玩……
镜头四:某商场,妈妈和女儿路过玩具部——
孩子:妈妈!我要买那个娃娃。
妈妈:(看了看标签)这个娃娃很贵啊!
孩子:期盼地看着妈妈:我喜欢!
妈妈:宝贝,不是所有喜欢的东西都可以买回家的,家里和这个差不多的娃娃有两个了,今天不买了,好吗?
孩子:有些不舍地:好吧!家里有,不买啦!
妈妈:高兴地拥抱孩子:我的宝宝真懂事!
二、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1. 溺爱型。我们把“镜头一”中百般迁就孩子的父母归属于溺爱型。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其特征是对孩子的过分监护和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有求必应,一味满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溺爱型的父母把孩子放到特殊的地位,一切顺从、服务于孩子,不适当地满足孩子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处处迁就,事事代劳。研究表明,溺爱型的父母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交往困难,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或者容易形成依赖、懦弱、自卑的个性。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骄娇”二气严重,表现为依赖、懒惰的品行。另外,还可能形成蛮不讲理、霸道的坏脾气。当孩子长大成人面临与其家庭提供给他的环境迥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则容易表现出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灰心、失望而导致失败,直至陷入困境。
溺爱型是一种需要否定的家庭教养方式。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需要爱,但这类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