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281
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剖析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提出了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新时期幼教工作者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 学前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影响了国内和国外,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相当重要,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他写道:“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描述了陶行知在幼儿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论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学前的早期教育陶行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在《幼稚园应有之改革及进行方法》一文中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他把6岁以前当做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他说: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了社会优良的分子,若是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养成了,这些儿童到了学校,老师还有纠正坏习惯,就事倍功半。因此陶行知极为反对那种忽视幼稚时代,漠视学前教育的态度和做法,他疾呼“有志之士,起而创设幼稚园,以正童蒙。”
他继承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朴素教育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证说明。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从福禄倍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幼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因此,绝不能漠视小孩子的需要、能力、兴味、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漠视了他们的教育。
2、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的弊病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帝国主义教会几乎垄断了我国的学前教育。陶行知猛烈的抨击了当时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一切照搬外国的东西,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曲,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心。在这些幼稚园里,除了幼儿和教师是中国人外,哪还有一点中国的影子?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了外国的获得饭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的贩子,可怜的儿童居然做了外国货的主顾。二是花钱病。由于这些幼稚园一切仰仗于外国,因此代价高昂,花钱太多,在贫困落后的中国很难普及。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收费很高,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因而也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陶行知对旧社会中国教育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抨击,表现了他对劳苦大众及其子女的深切同情。他提出了一整套劳苦大众子女服务的学前教育理论,尝试建设省钱的、贫民的幼稚园。
3、研究适合中国学前教育的道路。
陶行知指出,要想普及学前教育,必须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现有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自编幼儿教材,使之“中国化”;因陋就简,以最少的投入办出好的幼儿园,使之“经济化”;加强对乡村幼儿师资的培养,在工厂区和乡村大量创办幼儿园,让平民的子女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使之“平民化”。勤俭办学,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