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爱心”与“同情心”培养点击下载
现在的幼儿在家中地位优越,受到父母长辈的百般宠爱与呵护,另则有些父母在教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且有的家长自己的自私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致使不少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只知道要人关心要人爱,而不知道关心体贴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更少有主动去同情别人的困难与不幸并予以帮助的行为表现。如果我们的孩子只知道为自己着想,不知道关心爱护他人,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当了家,执了政,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呢?作为幼儿教师,我深深感到,培养幼儿的爱心是我们为人之师的重大责任。
同情心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情感上能激起共鸣,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出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藉、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
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说人人都应具有同情心。同情心能指导致帮助行为的产生,促进社会的合作。幼儿是社会成员之一,是在社会中成长与发展的,是祖国的未来,从对接班人的素质要求来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行为品质是重要的素质之一。培养同情心要从以下八点方面着手:
一、让幼儿学会爱别人
孩子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太阳”,来到幼儿园,一下子要和这么多小皇帝生活在一起,许多的不和谐由此产生,争抢玩具、椅子,好东西自己先拿……,该怎样使这些家中的宠儿学会和睦相处呢?首先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联欢会、玩具展览会、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联络幼儿的感情,使班里小朋友能互相产生好感,彼此互相注意,教育幼儿心目中有他人。其次,充分利用日常活动及游戏活动,提高幼儿交往接触的频率,组织集体活动,使幼儿对同伴、成人从产生好感到学会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并能为别人分担一些忧伤。
二、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共享
幼儿对同情心的认识是提高了,但由于他们的道德定项基本仍是个人的、自我中心的。如何是孩子的眼光从自身移向他人呢?需要帮助他们养成"共享"心理,逐步形成"遇事为他人想一想,遇事先想到他人"的心理定势。
论幼儿“爱心”与“同情心”培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