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分析与策略研究
刘冠凤 孙庆珠 薛丽华
(聊城市委市政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本文从聊城发展休闲旅游具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发展基础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等良好条件,从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以回归自然为宗旨,精心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给出聊城发展休闲旅游的建议。从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聊城休闲旅游规划;突出文脉,创新旅游形象;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出发展措施,将纯观赏型游客转化为观光休闲度假型游客,把聊城建成兼具观光休闲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聊城 休闲旅游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21世纪初,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从观光型转向观光度假型。休闲旅游对于促进旅游产品更新换代,有效满足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旅游需求,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聊城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和策略作进一步分析。
1、条件分析
1.1旅游资源丰富
聊城享有“江北水城”、“运河明珠”之美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独特的城市格局:古城1平方公里,方方正正,大街小巷并列对称,垂直交叉,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漂浮在烟波浩渺的东昌湖上,湖外是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城区,形成了“湖中有城,城中有湖”的独特的城市格局。
具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3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由西向东蜿蜒百里,马颊河、徒骇河、漳卫河、赵王河等近百条河纵横交错,逶迤而去。东昌湖素有“南有西子,北有东昌”,千倾湖水,清如许,明如镜。
具有悠久的历史。聊城7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遗留下400多处文物古迹,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组8处(光岳楼,山陕会馆,曹植墓,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临清钞关、鳌头矶、舍利塔、清真寺等);聊城文化底蕴浓厚,名人志士众多。
这里具有古老的传统文化,远近闻名的特产名吃、典故传说、古今名人,具有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等。
聊城旅游资源类型多,特色鲜明,人文旅游资源占优势,自然旅游资源深受人文资源的影响,优势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一般资源分布离散度较大,开发建设速度快,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景区。
1.2市场已具规模
近年来,聊城依据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一点(古城区)、一湖(东昌湖)、一河(京杭运河)、一温泉(天木温泉)、两线(市内旅游线、各县旅游线)、一堤(姜堤乐园)做文章,打造四大特色品牌(名城、名湖、温泉和乡村旅游),重点建设七大精品景区(古城区、东昌湖区、姜堤乐园、冠州梨园、葡香园、景阳冈、天木温泉),突出名胜古迹、温泉文化、乡村文化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艺术特色,形成了以感受历史文化、体验温泉文化和乡村文化、观赏湖水风光为主题,集游览观光、文化博览、温泉休闲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已具规模的观光旅游和初具规模的休闲旅游为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面临良好的机遇
未来学家格雷厄姆·TT默利托预测,休闲产业将在2015年左右主导世界劳务市场,并占有世界GDP1/2份额。下面是一组经常被引用并同样具有诱惑力的数据:目前美国人已有1/3的时间、2/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当前,休闲业已成为美国第一位的经济活动产业。
在国内,休闲也开始被作为一件严肃的事情而认真对待。休闲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休闲时间的增多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享受游憩娱乐,尽情放逸身心,已成为大众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
2、策略研究
2.1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休闲旅游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应是聊城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提、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休闲旅游发展的精髓和灵魂。代表中国古代文明之大成的齐鲁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在此交融,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使聊城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具备了优越条件。因此,聊城休闲旅游应以文化开发为主导,以文化宣传为中心,以文化内容策划为重点,注意文化主题的定位,文化形象的设计,强化文化的整体包装和文化载体的建设。为此,要认真剖析聊城的文化历史,突出文化的地域性和习俗性,深入挖掘与提炼古城文化的内涵,构筑文化意境,创造文化氛围,合理开发有效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能展示聊城文化历史的古代建筑、文化遗迹、文物古迹。提升建筑文化、景观文化、艺术文化、习俗文化的品味,打造文化品牌,增加文化旅游的厚重感。
2.2以回归自然为宗旨,精心打造生态休闲旅游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典籍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400多处。同时,又是一座水城,市区内水域面积多达13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的1/3。目前,全市所属8县(市、区)全部成为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区和建设试点,建成了山东省第一个建设在城区之内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东昌湖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还建设了4处自然保护区、5处森林公园和两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888.64平方公里,受保护国土面积覆盖率达到10.19%。
聊城是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抓了优质小麦、蔬菜、畜禽、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
聊城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运用景观生态原理进行规划设计,加强生态环境和本土意境的保护。
林区生态旅游。可在莘县马西林场、冠县西沙河林场、马颊河林场、临清松林镇、高唐清平镇等处建设自然生态型旅游景点,突出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提供野味品尝和义务植树留念活动,开展天然氧吧旅游,使林区生态旅游富有吸引力;
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可在聊城市周围有条件的村庄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如可发展以农家独特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农家园林型;以成片花园、果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花果观赏型;以现代高科技农业为依托,以学习增长知识为主题的“观光农业型”;以河流、温泉、湖泊等资源为依托,以荡舟、温泉洗浴、高尔夫等项目为载体的运动健身型。
打造东昌湖泊生态休闲旅游。注重生态环境的打造,注重休闲场所、文化场所、购物场所、娱乐场所等的配套建设,注重交通指示牌、公厕、残疾人设施等细节的建设,注重特色产品的开发,注重产、学、研结合,人才的培养。
温泉旅游。注重温泉地旅游的开发与经营,注重温泉地活力与旅游形式、温泉水卫生等的研究,注重温泉休闲旅游服务人员的培养。
3、开发措施
3.1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聊城休闲旅游规划
旅游要开发,规划要先行。先要调查客源市场的兴趣爱好、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注重体验化、个性化、旅游产品的特色品牌化、旅游环境的人性化、基础设施的档次结构合理化、设施外观与景点的和谐化,从业人员高素质化。
3.2突出文脉,创新旅游形象
聊城休闲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地域特色,在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营销和管理各方面进行创新,树立鲜明的有特色的旅游形象。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从休闲的角度,注重产品的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用多元化和互动性的产品去满足不同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提供多元化产品,拓宽聊城休闲旅游市场的空间。
3.3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对休闲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休闲旅游的发展中,要强调环境保护意识,切实处理好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要摆正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主次关系,无论何时,环境效益都是第一位的,要科学确定环境容量,建立环境质量监测及应急处理系统,使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减到最小。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培育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意识以及旅游经营者的绿色经营管理理念,把环境保护落到实处,促进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丽,刘隽.休闲旅游文化价值及人文关怀的结构性建设[J].旅游经济,2002(2).
【2】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3】康保苓.杭州休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J].商业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