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形象定位(二)
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识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思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例如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功能应具体体现在:(一)组织教学;(二)激发动力;(三)提示目标;(四)引导方法;(五)点拨重点;(六)纠正错误;(七)总结规律;(八)评价效果。只有这样,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学生的自主阅读才有可能实现。
“教师即引导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教师即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并非不需要知识传授,它需要的是新课程条件下新意义的知识传授,主要体现为: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只重“结果”向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2、变“主宰者”为“朋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者,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师生关系是"授受型"的,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诚如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及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的审美感悟,去深度认识生活,瞻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由此而论,过去那种权威教学,授受教学,只能是窒息学生的思维,压抑他们对美的感受力。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对学习过去进行单纯的控制和监督,不再是“统帅”,由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他既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激励者;既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美国著名学者波依尔(E·L·Boyer)认为,21世纪基础教育的学校应当是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说,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平等,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老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活动,与学生一起触摸文学画卷,感受多味人生,陶冶心灵情操。再者,教师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过学生,但在某个点上就不一定了。因此,教与学必须合作,师生之间必须相互交往、互教互学,并在教学中彼此都得到好处,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这样,教师角色就从"讲师"变成"导师",从"独唱"变成"伴唱",从传道授业变成了与学生共同研习知识。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师生关系的革新。能否适应这个形势,达到这种境界,对语文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3、变“教书匠”为“研究者”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作为承担在创新教育中占很大比重的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老师,要求必须有过硬的创新素质,尤其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长期以来,许从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学习,因而就凭自己的这“一桶水”应付教学。时间久了,不换“新水”,这“一桶水”就要变成臭水了。以至于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几年,我们的教学依然故我,仍然是老样子。在思想上,不注意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缺乏广泛接纳和吸引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意识;在知识结构上,单一、封闭,未能及时补充和丰富与创造教育相关的材料。大部分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开展语文学科活动,囿于低层次的信息环境中辛勤耕耘,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教学。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从教书匠向学者型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是一条河,常流常清!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纵观教学中有所建树的语文老师大多是教育科研的"尖兵",如魏书生、于漪、钱梦龙、张富、宁鸿彬等,他们时常发表文章,既扩大了影响,又增进了交流,并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结构、教学风格。所以现代语文老师不应是固守语文学科狭隘天地的专业人士,而应是知识丰富、视野广阔、思维活跃、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会在教学中研究,能在高层次的知识、智能、情意背景下开拓创新的复合型教师。周恩来总理说过:"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一生中都坚持学习,固然不容易,但确可受益终身。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不断增强个人修养,就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切,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吸纳时代的活水,来滋养自己、提高自己。科研意识的强化,正是学者型、科研型语文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这也正是新课程语文教师发展的大方向。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形象定位(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