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形象定位(三)
4、变“单纯知识教育”为“加强心理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其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它通过礼乐诗书、经史典籍等的教化,把学生培养成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人"。古代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但在人格教育这一点上,却很有可取之处。而现代教育,片面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了语文教育的人格教化作用。在高考指挥棒下,人格心理教育更被抛掷在一边,这一教育误区产生的恶果,相信大家显而易见。新世纪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创新人才。但怎样才能确保这些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起一个好的推动作用呢?博士生因嫉杀人,清华生硫酸泼熊的高知识人才犯罪屡见不鲜。人们不禁惊呼:现在的教育怎么了? 语文是主要学科,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既有审美价值,也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文质兼美的名篇。这对教师来说,既是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为例,这篇讲演词激昂慷慨,爱憎分明,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高尚品质和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前途和胜利充满信心的坚定态度。教师在讲读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讲演词本身的特点,首先搞好范读,力求逼真的扮演好讲演者的角色,表现出讲演者沉重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 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另外,教师可在强调学生课外反复阅读,仔细体味,做好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举行演讲比赛;然后,教师再适时请学生谈理想、谈信念、谈人生。这样育人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 阅读能力,更能造就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形象定位(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