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学实效性工作的开展(二)
3、注重课堂教学动作呈现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外,教师的非言语动作如身体、目光、表情等也要注重有效性。马卡连柯曾指出:“凡是不善于模仿,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的教师,都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教师应当善于组织、善于行动、善于诙谐,既要快乐适时,又要生气得当。”应该说几乎每个学生都喜欢脸部表情丰富的教师,教师上课时脸带微笑,尤其是在问学生问题时,更需要这样的表情,让学生能消除紧张、不安等感觉。如果一位语文教师上课扳着脸,过分严肃,学生自然会紧张,再加上所提问题如太难,那会更紧张,这种情况下学生是无法思考问题,脑子一片空白,结果肯定答不好问题。此外教师的手势也很重要,教师如果呆板地站在讲台前,或者两手撑在讲台上讲课,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况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手势语尤其重要,学生可以通过你的身体动作来猜测并理解你说的语文。实践证明表情、动作丰富的语文教师教学效果明显要好得多。
二、提升对话行为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行为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要着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关系的建立,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互动。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应是平等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有个别差异,还存在知识经验的不足,这会给学习造成障碍。要使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有必要使学生个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使他们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得到互补,由整体发展到促进个体进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还能体现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指出其不足,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
三、提升教学指导行为的有效性
指导行为的有效性即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教师采取辅导或指导的行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利用引导性语言巧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巧妙的开头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地方,而精美的课堂导语有先声夺人之效,会如同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灵,唤醒他们求知的欲望,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注重新课的导入,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引导性语言。如教学《项链》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马蒂尔德的好朋友把项链交回给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学生一听,大感兴趣,大家就叽叽喳喳地投入到议论之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起来。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2、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有的展示。教师指导行为效能的发挥在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 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改革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或《项链》等戏剧感较强的课文,我大胆地利用最后一课时安排班里较活跃外向的学生来演绎课文里的人物,演完后请学生们即场做点评,点评的内容可以是演员的形象、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这些灵活的教学活动安排,既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指导行为有效性的要求。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浅谈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学实效性工作的开展(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