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二)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比如学习司马迁的名篇《鸿门宴》,在对项羽这个人物进行形象分析时,学生经过讨论,形成两种认识:一为“光明磊落”,一为“沽名钓誉”。争论尘埃未定,教师又适时提出疑问:①、“樊哙闯帐,项羽的表现说明了什么?”②“项羽如果镣死了刘邦,结果又会怎样?”③“乌江渡口,项羽如果听从渔夫的劝说,渡江而去,刘项之争又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几个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又有了一个新的指向,他们根据自己所积累的材料,以“鸿门宴上的项羽的表现”为核心问题,围绕“巨鹿之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一系列的故事,并结合毛泽东、李清照、杜牧等人的诗作中对项羽的评价,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他们的“一家之言”得到了尊重,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课堂辩论中,他们从“性格即命运”的角度,深刻地认识了项羽悲剧的核心所在。
三、鉴赏感悟
鉴赏感悟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的意味。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无论从立意、写法还是语言风格上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用读后感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种“感”,是反思,是感悟,是总结,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在教学中,这一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美读是使学生感受文旨文情,进入角色内心,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美读,并且认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学生再次进行美读,驱遣想象,去描绘,去补充作品的生活画像,头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高天上的悠悠白云;山谷中叮呼跳跃的清泉;夕阳中倦飞的归鸟;盛满快乐的酒杯;傲然挺立的青松,以及那金黄的菊花和碧绿的青草;再加上田间耕作的农人。从这幅洋溢着和平、宁静气息的图画中,不但能窥出作者的心迹,他逃离官场的决绝,回归自然的欢乐,同时也能体会出潜伏在他内心深处的那一缕无奈和惆怅,从而完整地把握《归去来兮辞》“三分喜悦,七分感伤”的感情基调。
(二)含英咀华,体会文意文境。要求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品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教师应及时指导、点拨和总结。如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有的学生读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后,写出了以下体会:“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思考什么,又仿佛在等待什么。春日的阳光暖暖地在它身上流着,微风轻轻地拂动它满身的绿叶,于是,它又开始了轻轻的诉说。枇杷树,你是在说那个春天的故事吗?八年前,是她在这项脊轩的小院中亲手将你种下。那是一个多美的春天啊!可是如今却只有我和你在这里寂寞地等待,等待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奇迹。枇杷树啊,那满树碧绿的,是你的思念吗?”归有光将自己满腔的思念掩藏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里,表面不动声色,小作者却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作者渗透在字面之后的沧桑之感和怀旧之情坦露在了读者面前。
(三)撰写感想,交流感情体会。即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如学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的学生在撰写的读后感中,将陶渊明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观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进行了比较,对前者进行了批判。在交流时,其它学生对其精神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偏颇,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绘文学形象,增强了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文档,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如学习庄子的《庖丁解牛》时,补充了《逍遥游》等几篇文章,虽然内容不同,但却是了解庄子思想的绝好教材,加上联系庄子研究的一些视频素材,那学生就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尝试了“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课堂学法指导模式,认为这一学法指导模式能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文言资料,而且能将所学过的知识迅速地迁移到习作中去。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