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庐中学“讲学稿”体会(二)
学习过程如下表所示:
学
生
活
动 尝试体验(自主性学习) 交流感悟(发展性学习)
收集知
识信息 预习基础
知识 提出
问题 质疑
释疑 交流
讨论 寻求
结论 力求
突破
教
师
活
动 设置问
题情景 编发讲
学稿 设疑
导学 辩疑
解难 启导
发现 引导
迁移 鼓励
创新
设计诱导(指导性教学) 启发引导(合作性教学)
看了这个讲学稿的执行操作细则,让我拍案叫绝,我觉得它起码有下面几点优势,突破了我们平时教学的疆界。
1、实现了教与学的合而为一。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这一思想是设计“讲学稿”的重要依据。“讲学稿”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在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合而为一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一直到装订成册以备复习,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也可以随时检查、指导、调控。
2、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密度。
一份“讲学稿”在手,目标明确,话题集中,可以丢开辅导资料,甚至可以丢开课本,便于教师解除束缚开启思路,高频率地使用电教手段,学生思维容量也随之增大,表达机会也随之增多,教与学、说与思、说与做配合紧密,节奏快,效益高。
3、“愉快教学”、“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情感教学”等得到了体现。
教学中一般问题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解决,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品尝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更多的学习任务。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教师的要求有的不必说出,学生也能习惯地自动地对某一情景做出反应,师生对问题的探讨是自然有效的,洋溢着一种和谐的气氛,形成愉快的教学心境。师生的良好情绪是互相传递、互相感染、互相作用的,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也有利于教师积极构建健康的师生关系。
4、投入和产出的比对关系有了质的转变。
由于不补课,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节省下来研究如何增效。教师的功夫花在课外,课内精讲精练,不说废话。在观念和感情的天平上,由倾向于“老黄牛”式的勤奋和辛苦,由对单打独斗的个人行为的认同,由对“高投入,低产出”的宽容和同情,由对“高投入,高产出”的欣赏和模仿,转而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常态教学,转而追求“学者型”的教学研究,转而追求平等合作,共谋发展,基本上达到了“低投入,高产出”、“轻负担,高效率”的效果。
实践出真知,东庐中学的成功经验再一引证了那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学,必须屏弃一切虚假的形式,回归最朴素的轨道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引,以爱心为底色,只要真正把学生的身心思维发展放在第一位上,切实的把时间都用在“刀刃”上,学生的教学成绩又如何难以提高呢?
读东庐中学“讲学稿”体会(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