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毛泽东同志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二)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毛泽东在《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一文中,重申了七届二中全会没有写入决议的六条规定。内容为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思、列、斯平列。并指出,遵守这些规定,就是谦虚态度。1955年3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开幕词中指出:“鉴于种种历史教训,鉴于个人的智慧必须和集体的智慧相结合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和使我们在工作中少犯错误,中央和各级党委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继续反对个人独裁和分散主义两种偏向。”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把民主看作是一个方法,并提出了大民主与小民主的观点。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大民主就是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小民主则是预先出告示,到期进行整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公民术进行了阐释。“所谓公民权,在政治方面,就是说有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但是这个自由是领导的自由,这个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是无政府状态。”“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民主这个东西,有明看起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有一种手段。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这就是说,归根结蒂,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谈到与民主党派“长期工存、互相监督”时指出:“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有益。”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毛泽东提出了“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思想。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主传统今年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以后要把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种形式传下去。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民主。”
二、毛泽东时代的民主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在民主制度,民主作风,党内民主生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在党的“八大”以后,随着毛泽东同志的“左”倾错误的形成和发展,其民主思想与实践逐步脱离了正确的轨道。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红军中建立闻各级士兵代表会议,选举各级政府的执行委员会。在政府工作中倡导民主集中主义。在红军第四军中开展了反对极端民主化的斗争。在党内提倡党内批评。
遵义会议以后,在党内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党内发主生活逐步健全,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方式逐步制度化。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内的民主生活、民放作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成为党内思想斗争的方针;“团结——批评——团结”成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公式;“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的优良作风之一。到“七大”前夕,形成了“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的空前团结统一的局面。以“三三制”为原则,以民主集中为组织形式,经过人民(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选举的抗日民主政府成为当时中国大地上民主制度的典范。在军队内部形成了“官教兵、兵教官、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良好传统。
建国后,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主要表现在我们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了在党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颁布了1954年宪法,确立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义务。到党的“八大”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并指出,只有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实行充分有效的集体领导,才符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才可能尽量犯错误。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达到顶点。此后,在毛泽东不断发展的左倾错误指导下,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和党内党外的民主政治生活逐步滑向错误的深渊。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损害了我国民主制度的基础;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使党内民主生活受到了严重破坏;1962年以后的“四清”运动使正常的社会民主生活茫然无存;在1966—1976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国体被扭曲,政体被瓦解,“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形同虚设,我党多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毛泽东同志的个人迷信,独断专行达到极端,在实践上走向了民主与科学的反面。
试析毛泽东同志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