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象关系学派是在英国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学的分支,它把对象关系特别是亲子关
系置于理论和临床的视野中心,形成独特的对象关系理论。这一理论代表与传统驱力结构模式相
对应的关系结构模式,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新范式。Klein 发展起来的游戏疗法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临
床技术。
关键词:对象关系;精神分析;游戏疗法
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5184(2001) - 03 - 0007 - 05
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是以Freud 对“本能的对象”的论述为基础,把对象关系(object
relation) 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置于理论和临床的视野中心,形成独特的对象关系理论。
这一学派产生于英国,也发展于英国。它最初由M. Klein 创立,英国的W. R.D. Fairbairn ,D.W.
Winnicott ,H. Guntrip 和J .Bowlby 等人对其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到本世纪60 年代,英国的对象关系理论通过南美洲传播到北美地区,又出现了以美国的O. Kernberg 为代表的对象关系理论,并与美国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由对立逐渐走向融合。
1 从驱力结构模式到关系结构模式
1. 1 驱力结构模式
精神分析的早期发展是围绕着力比多驱力概念发展起来的。Freud 把人的力比多冲动视
为人的生物本能的体现,它为所有的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并成为所有心理活动的目标。在他的
驱力模式下,人格和心理病理的所有方面基本上都可视为驱力及其转化形式的一种机能和衍
生物。与他人的关系(或个体对那些关系的内部表征) 也均起源于驱力自身的演变。因而
Freud 的精神分析通常被称为本能理论或驱力结构模式理论。然而,在某种程度上,Freud 的精神分析又带有关系心理学的性质,即它蕴含着对象关系理论的萌芽。
在论述婴儿焦虑的起源时,Freud 已隐约意识到了对象关系的重要性。比如他认为,儿童
在黑屋子中言称害怕,但实际上儿童所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他所爱的人物的离去;因而一旦
他证明那个人物出现了,他就能体验到一种真实的确定感和安全感。这一观点最早出现于他
的《性学三论》(1905) 一书的脚注之中,表明与他人的关系对于儿童焦虑起源的影响。
当Freud 的伊底、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观形成之后,即当他开始关注“自我”问题以及它
与外在世界和他人的关系时,他才真正接触到对象关系的描述。不过,他始终认为伊底、自我
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由力比多能量的流变实现的。由此可见,Freud 主要是通过驱力的释放来理解对象及对象关系。在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中,Freud 提出了移情、抵抗和反向移情等核心概念,证明他已重视从分析者与被分析者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临床情境。可以说,Freud认识到了对象关系的重要性,然而他并未将其发展成完善的对象关系理论。
1. 2 Klein 的过渡性的对象关系理论
Klein 被看作是由驱力结构模式向关系结构模式转变的创新性和过渡性人物[1 ] ,有时也被
称为“提出彻底的对象关系理论的第一人”[2 ] 。Klein 从Ferenczi 那里获得早期的分析经验,并把Abraham所提出的内部对象概念化,开启了内部对象世界的研究。她认为正常的发展和病理心理都可归因于婴儿的自我与内部和外部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相对来说,她更重视内部对象经验对于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或者说,自我及其内部对象之间的关系经验对于发展具有核心的意义。但是,Klein 并没有完全抛弃驱力概念。与Freud 所不同的是,Klein 认为驱力是关系性的;儿童的潜意识幻想是本能的再现,幻想是力求和对象进行接触。从根本上说,人格就是包括和内部对象各种各样关系的幻想。从实质上说,Klein 的理论是作为一种对象关系理论出现的,她本人则是在传统的本能理论和后来的对象关系理论之间架起重要桥梁的关键性人物。
1. 3 Fairbairn 的彻底的对象关系理论
Fairbairn 与Klein 不同,他彻底抛弃了Freud 的本能理论,强调对象关系的原发性和动力
性。Fairbairn 认为,自我是它自身能量的源泉,驱使自我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寻求与对象的关系而不是寻求快乐。Fairbairn 拒绝Freud 的心理三分法,而概念化了一个自出生时即统一的自我,并描述了对象与自我的分裂以及内部心理(endopsychic) 结构中的冲突,因而其理论被称为彻底的对象关系论。
1. 4 关系结构模式的形成
Klein 和Fairbairn 是关系结构模式的开创者,他们以对象关系为基础,把自我作为人格的
一种内在统整力量,力图揭示儿童精神结构化的图景。之后,英国的Winnicott 、Guntrip 和Bowl2by 等人从某些特殊的问题上修正、补充、发展了对象关系理论。Winnicott 早期受Klein 的影响,
后期他把精神分析的概念和态度带入儿科医学中,主要针对母—婴间的关系、精神病的治疗和
自我的发展等问题作了创新性的探索。Guntrip 被誉为Fairbairn 理论的最佳解读者,实际上,他试图将Fairbairn 的理论和Winnicott 的治疗实践加以结合,从而创造出整合性的对象关系心理治疗模式。此外,他关于类分裂人格状态的研究和对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后人有很大启发。Bowlby 综合传统的Freud 理论和对象关系理论,提出自己的依恋理论。他反对力比多驱力的中心性,坚持认为,与特殊的人物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的倾向是中心性的动机,健康心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抚育者适当地理解和反应儿童的特殊依恋需要的能力,而病理心理则是由失败的抚育即成人不适当的反应造成的。
随着对象关系理论研究的日益丰富,对象关系作为一个学派首先在英国出现,继而影响到
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分析学研究,并在美国出现了与自我心理学相融合的趋势。Kernberg
的对象关系研究即是这一整合的理论代表。Kernberg 试图完成两个理论目标:一是整合对象关系理论与精神分析的传统本能理论;二是通过这一整合概念模式理解边缘状态。他从一般意义上将对象关系理论界定为“人际关系的精神分析研究和内部心理结构如何从内化过去的与他人的关系中成熟起来”[ 4 ] 。他还进一步从广义和狭义上对这个一般性定义作出规定,从广义上说,对象关系理论是指通过人际经验影响心理结构的一般理论;从狭义上说,对象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建构内部对象的结构,如与对象表征相联系的自身表征。他将Klein、Fairbairn 和他本人都视为狭义上的对象关系理论家。Kernberg 对于人格的边缘状态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自己提出的人格的组织水平模型的基础上,概括了边缘型病人的特征,而且对于精神病患者、边缘型病人、神经症病人进行了区分。有批评者认为,Kernberg 的第一个理论目标,即对Klein 等人的对象关系理论和传统的Freud 本能理论的整合,不是完全成功的,而他的第二个理论目标,即对边缘病理学的解释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5 ] 。
2 对象及对象关系
关于对象及对象关系的概念是一切对象关系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重视关系轻视驱力也
是对象关系理论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相区别的本质特征。
精神分析中所言的对象,几乎总是指人、人的部分或人的象征,它与
试析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思想(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