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县(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定位(二)
用于农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政府计划用15年时间将主城区、副城区内500个村庄,整合建设成为城市社区;用20年时间,将城郊区内246个村庄,改造建设成为农村新社区;用7年时间,通过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引导远郊区内54个村庄的1.5万山区农民,融入就近的农村新社区。
(五)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为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政府一方面加强对农民基本就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把传统农民培养成有技术、有专长,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市场带百村”活动,增加农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民收入。2006年4月19日,义乌能达利、浪莎、梦娜、新光等27家知名企业与13个镇街的27个村庄共同签署了一份特殊的“联姻书”。本着自愿自主、就地就近的原则,双方约定村企结对,在经济共建、文化共建、人才共建、环境共建等四个方面全面合作,携手共建新农村。
(六)加强农民的生活保障,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近几年,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农民的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主要着手建立大病统筹基金,逐步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到2007年全市80%以上的城乡居民要参加大病医疗统筹。另一方面主要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养老保障基金由市、镇两级财政和个人共同承担,其中市财政承担每人21200元,镇财政承担土地出让金收入的5%,个人一次性承担4000元。
二、义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一)做好战略规划工作
“必须把工作重心从偏重城市的非均衡发展向城乡并重的均衡发展转移,加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代表党委、政府,从战略的高度作出抉择。他形象地比喻:“城乡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瘸子,是永远走不快路的。”
早些年,市里就实施“小五化”工程,即“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搞起了旧村改造、环境整治,老百姓反映很好。但是,这种建设缺乏远景目标,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零敲碎打”式的。要想根治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将城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统筹规划,变“零敲碎打”为整体推进。
市长吴蔚荣说:“规划是龙头。要按照市域一体规划理念,统筹规划农村发展和城市建设。”并明确表示了要将义乌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有机融合的思路。为确保规划质量,义乌市投入2000万元资金,邀中外专家参与规划。规划中,1100余平方公里的义乌被统一划分为四个区,既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主城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副城区是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城郊区介于副城区和远郊区之间,是生态农业区;远郊区因地处偏远、人口稀少、自然承载力弱,被确定为自然保护区。
2003年7月17日,《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问世。这是全国第一个从宏观的、战略的高度,将城市和乡村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一次性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2006年出台的《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为义乌新农村描绘了宏伟蓝图:到2020年,将义乌农村建成繁荣、富裕、文明、民主、和谐,城乡融合、基本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范本”。这是义乌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的远景设想和目标。
(二)为新农村建设建章立制,完善体制
制度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战略的高度,确保新农村建设能坚持不懈,有序推进,而不至于有所反复。义乌市政府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建章立制,通过破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此,义乌设计了“清除体制壁垒”日程表。在该日程表中,义乌即将除旧布新的制度有: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服务制度等等。
义乌建章立制,不仅面广,触及了几十年来形成的城乡差别的每一个方面,而且力度比一般的地方都要大。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规定,人均耕地不足0.2亩的农民将全部参保,市财政按每人2.12万元的标准,将钱逐年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并列入年度财政专项预算。农民个人一次性缴纳4000元,男的到60周岁、女的到55周岁,就能按时领到每月300元养老金。
又如,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义乌出台了有关规定,提出两条最具实质意义的措施:一是就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市里对乡镇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二是对企业设立“创造就业岗位奖”:凡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100人以上的,市里分别给予1万元以上的不等奖励。这一措施,不仅让义乌农村劳动力得到快速转移,也使农民收入大大提高,据统计,在义乌,从事二、三产业所得,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
对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提供保障
近年来,义乌市每年安排城乡一体化专项资金1亿多元,确保城乡一体化稳步快速推进,推动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农业向企业转变,促进了城乡融合,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城西街道七一村就是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一位村民自豪地说:“以前搬到城里住,是因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齐备。如今村里也搞了排污管网,垃圾统一处理,公交车开进村里,再加上农村空气质量好,噪音小,我决定把家搬回村里。”以前的七一村房屋陈旧,垃圾乱堆,河道污浊,基础设施相当落后。自从市里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村里积极推进新社区建设,对村庄进行了总体规划,建新房178幢,在70多户农户保留用房周边进行配套建设,村民生活幸福和谐。
确定经济发展走向
义乌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国际性商贸都市。
义乌一直在走“市场先发、商贸主导”的发展路子,小商品交易市场从区域性集散市场到全国性集散市场加产地市场,再到国际性小商品交易中心,带动当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义乌经济从区际开放走向国际开放,实现了民营经济国际化的路径创新。同时,义乌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催生和引来了各类大中小企业的大量集聚;家族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外来投资企业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场为纽带的企业集群。
三、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一)韩国的新农村建设
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以外,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的农村在20世纪60年代,农民收入低,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城乡收入差距巨大。在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了“新农村运动”。
“新农村运动”的重点在于“精神启发”,始终将“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启迪。
第一阶段:“新农村运动”初期,韩国政府设计了20多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工程,如桥梁、公共浴池、饮水工程、洗衣池、修筑河堤、乡村公路、新农村会馆等,让各地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需要的项目,政府免费向各村发放一定数目的水泥和钢筋支持这些项目
第二阶段:1973年,政府开始对不同情况类的乡村进行分类,全国的乡村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础村,新农村运动的内容是继续改善生活环境,培育自助精神;二类是自助村,运动的内容是改良土壤,疏通河道,改善村镇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业收入;三类是自立村,运动的内容是发展乡村工业、畜牧业和农副业,鼓励和指导
论县(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定位(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